那些年
我为上班做过的努力(发疯版)
正对着电脑发愁,同事端着咖啡走过来:“刚路过老板办公室,看见你问方案的时候老板答“or”—— 表面是没给答案,但结合他当时皱眉的表情(像是在权衡),其实是在说“两个都有点问题,再想想折中方案”。
活了这么多年,总觉得自己“不会察言观色”,直到看到相关研究才明白 —— 原来咱们每个人天生就带“读脸技能”,只是有人的“信号接收器”更灵敏。
1
人类能看懂哪些“脸”?
连刚出生的宝宝都有标准答案
你有没有发现,哪怕从没见过外国人,也能一眼看出他是在笑还是在发火?
中科院研究说,人类有6种“通用表情密码”:快乐(咧嘴笑)、恐惧(瞪眼张嘴)、悲伤(皱眉垂眼)、愤怒(咬牙皱眉)、惊讶(圆眼挑眉)、羞愧(低头脸红)。就像手机自带的6个基础表情包,全世界通用。
上次刷到个实验:给非洲部落的人看欧美明星的表情图,他们居然能准确说出“这是生气”“那是开心”。心理学家说,这叫“先天情绪识别力”—— 就像出厂设置,不用学就会。
但复杂的“微表情”就得靠后天练了。比如老板说“挺好的”时,嘴角没动 + 手指敲桌 =“我很不爽”;闺蜜说“没事”时,捏着杯子的指节发白 =“快问我怎么了”。这些就得在生活里慢慢攒经验,就像给“读脸芯片”装新插件。
2
有人天生会读脸,有人得靠“外挂”?
全看两个关键
为啥有人能秒懂“话里有话”,有人总踩“情绪雷区”?中科院说,这事儿“天生带点,后天补点”。
先说说“天生装备”—— 大脑里有个叫杏仁核的 “情绪雷达”。它就像24小时值班的保安,别人刚皱眉,它就立马给你发信号:“注意!对方可能不高兴!” 要是这部分特别灵敏,你就是天生的“读脸小天才”。
但后天环境更像“技能培训课”。比如从小在大家庭长大的人,天天看长辈脸色,对“微表情” 的敏感度会更高;要是平时不爱社交,可能连 “假笑”和“真笑”都分不清(小tip:真笑时眼角会有细纹,假笑只有嘴角动哦)。
3
最后说个冷知识:
你其实比自己想的更会“察言观色”
别再纠结“为什么我总看不懂别人”了 —— 你只是没发现,自己早就用上这项技能了:
看到婴儿哭,不用教就知道“他饿了或疼了”(先天技能启动)。
跟对象吵架时,能从他的“沉默”里看出“其实他知道错了”(后天经验加成)。
下次和人聊天时,不妨多看看对方的眼睛和嘴角 —— 那些没说出口的情绪,其实早就写在脸上啦。
(要是实在学不会也别慌,多观察多总结,毕竟“读脸技能”就像学骑车,练着练着就顺了~)
来源: 文字图片来源参考:科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