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就是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吗?

阿尔茨海默病确实以记忆减退为典型症状之一,且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的认知功能会严重受损,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记忆减退都指向阿尔茨海默病。实际上,导致记忆减退的原因多种多样,正常衰老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大脑功能也不例外。许多老年人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从前,偶尔忘记熟人的名字、想不起刚刚把东西放在哪里。这种因衰老导致的记忆减退,通常是缓慢且渐进的,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小,与阿尔茨海默病那种进行性、严重影响生活能力的记忆衰退有着明显区别。

除了正常衰老,睡眠不足也会对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睡眠是大脑进行自我修复和整理记忆的重要时段,长期熬夜、失眠,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记忆的巩固和提取过程就会受到干扰,进而导致记忆力下降。据相关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群,其记忆力衰退速度比睡眠充足者快约30%。

一些疾病也可能引发记忆减退。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全身的代谢水平,包括大脑的代谢和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认知障碍和记忆问题;脑部受到外伤,损伤到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同样会导致记忆受损。

▏****阿尔茨海默病有哪些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初期:记忆的悄然流失

在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记忆问题通常是最为明显的症状。患者会频繁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比如刚刚与他人的对话内容,明明已经吃过药却完全没有印象,又再次服用。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找不到熟悉物品的位置,像眼镜、钥匙等常用物品,常常被随意放置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随后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放在哪里。这种记忆减退并非偶尔发生,而是呈现出反复、持续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节奏。

除了记忆问题,患者的情绪也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由于自身察觉到记忆力不如从前,却又难以控制这种情况,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安和无助感,进而表现出焦虑情绪,常常坐立不安,对周围的事物过度敏感。一些患者还会变得烦躁,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原本温和的性格也会发生改变,这让家人和朋友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奈。而且,他们在执行一些熟悉的日常任务时,也开始出现困难,例如曾经擅长烹饪的患者,现在可能会忘记烹饪的步骤,或者在调味时出现严重失误。

二、中期:认知与生活能力的双重挑战

随着病情进展到中期,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了进一步的衰退。语言表达方面,他们常常会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句话说到一半,突然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或者用错词语,让旁人难以理解其真正意图。在计算力上,简单的算术题对他们来说也变得困难重重,去超市购物时,无法准确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找零金额。

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也愈发明显,患者可能会在熟悉的街道上迷路,搞不清自己身处何方,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家。在熟悉的家中,也会出现找不到卧室、卫生间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的受损表现得更加突出,穿衣时可能会将衣服的前后、正反穿错,洗漱时常常忘记步骤,需要家人反复提醒。以前能够独立完成的简单家务,如扫地、洗碗等,现在也变得力不从心,完全无法独立完成。

而且,患者的精神和行为症状也逐渐增多。他们可能会出现幻觉,仿佛看到或听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声音;还可能产生妄想,无端怀疑家人或邻居要害自己,或者坚信一些毫无根据的事情。情绪波动也更为频繁,时而抑郁消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时而又变得异常兴奋,行为举止让人难以捉摸。

三、晚期:全面依赖与精神行为异常

到了晚期,患者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顾。他们无法自主进食,需要别人一口一口地喂;行走能力也完全丧失,只能长期卧床,肌肉逐渐萎缩。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控制大小便,也完全丧失,需要依靠成人纸尿裤等辅助用品。

在这个阶段,患者严重的精神行为异常也会给护理人员带来极大的挑战。他们可能会出现幻觉,看到一些恐怖的场景,从而惊恐万分,大声尖叫;妄想症状也会更加严重,坚信家人在偷自己的东西,对家人充满敌意。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攻击行为,一旦情绪失控,就会对身边的人又抓又咬,让护理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患者的语言能力也几乎完全丧失,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情感也变得淡漠,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毫无反应。

▏****阿尔茨海默病会遗传吗?

阿尔茨海默病是否会遗传,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惑,尤其是那些家族中有患者的人,他们常常担心自己或后代也会被这种疾病缠上。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情况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从医学分类来看,阿尔茨海默病主要分为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和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这两种类型在遗传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模式

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意味着只要从父母一方遗传到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就有很大的发病可能性。相关研究已确定了多个与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其中较为关键的有位于21号染色体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14号染色体的早老素1(PSEN1)基因以及1号染色体的早老素2(PSEN2)基因。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大脑内的某些蛋白代谢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早,多在65岁之前,病情的发展也相对较快。其中,携带APP基因和早老素1基因的患者几乎100%会发病,携带早老素2基因的人群,发病率也高达95%。例如,一个家族中若长辈携带了早老素1基因的突变,那么其子女遗传到该突变基因的概率为50%,而一旦遗传,发病的可能性就极大。在一些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家庭中,常常可以看到几代人都被阿尔茨海默病所困扰,发病年龄也呈现出逐代提前的趋势,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与遗传风险

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因素在其中仍起着一定作用。研究表明,载脂蛋白E(APOE)基因突变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APOE基因有三种常见的等位基因:ε2、ε3和ε4。其中,ε4等位基因是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携带一个ε4等位基因的个体,其发病风险约为正常人的3.2倍;若携带两个ε4等位基因,发病风险则会增加8-12倍。而ε2等位基因则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降低发病风险,推迟发病年龄。

除了APOE基因,还有其他一些基因变异也可能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有关,但它们的作用相对较弱,且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即使家族中没有明确的遗传病史,若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再加上遗传因素的潜在影响,也会增加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其他成员的发病风险会比普通人群增加10%-30%。这也提醒着我们,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关注自身健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哪些人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一、年龄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中,年龄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大脑也不例外,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也随之显著攀升。从流行病学数据来看,65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65岁以后,每增长5岁,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概率几乎翻倍。在65-69岁年龄段,患病率约为2%-3%;而到了85岁以上,患病率更是高达20%-30%,甚至更高。

这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发病风险,背后有着复杂的生理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会逐渐减少,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传递功能也会下降,导致大脑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代谢也会出现异常,这些蛋白在大脑中逐渐沉积,形成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引发阿尔茨海默病。

二、生活习惯与疾病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是许多健康问题的源头,对于阿尔茨海默病也不例外。香烟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硬化,减少大脑的血液供应,影响大脑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长期吸烟还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损伤神经细胞,加速大脑的衰老和病变。

长期大量饮酒同样会对大脑造成严重损害。酒精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代谢和传递,影响大脑的认知和记忆功能。长期酗酒还可能导致大脑萎缩,使脑容量减少,进一步加重认知障碍。研究表明,长期酗酒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约1.5-2倍。

一些慢性疾病同样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血压升高,会损伤脑血管,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高血压还会引发脑部微小血管病变,导致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进一步损害大脑组织,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产生过多的糖化终产物。这些产物会损伤神经细胞和血管,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糖尿病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大脑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影响大脑的能量代谢。

高血脂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过高,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减少大脑的血液供应。高血脂还会影响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流动性,损害神经细胞的功能。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会直接导致大脑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神经细胞缺血、缺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进而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指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它具有神经毒性,会损伤神经细胞,促进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目前它仍然是医学领域尚未攻克的难题,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研究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全球的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各种新型药物的研发。在靶向治疗药物方面,针对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旨在更有效地清除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延缓疾病的进展。礼来公司研发的多奈单抗,通过特异性清除脑内沉积的Aβ斑块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其全球III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该药物能显著减缓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衰退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还有针对tau蛋白的药物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一些研究团队正在尝试开发能够抑制tau蛋白异常聚集的药物,或者通过调节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来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科研人员可以对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基因进行精准编辑,修复或纠正异常的基因序列,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一些研究团队已经在动物模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功地降低了致病基因的表达,改善了动物的认知功能。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开发基因疗法,通过向大脑中导入有益的基因,增强神经细胞的功能,提高大脑的自我修复能力。

早期诊断技术的突破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的诊断方法往往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做出准确诊断,而早期诊断技术的出现,可以在疾病的早期甚至临床前期就发现病变,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可能。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简单的血液检测就能够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特定的蛋白质、核酸等,从而实现早期诊断。一些新型的影像学技术,如淀粉样蛋白PET、Tau蛋白PET等,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大脑中的病理变化,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目前仍然无法完全治愈,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一定能够找到攻克这一疾病的有效方法。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不要因为目前的困境而失去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同时关注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都将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 | 寒梅执业药剂师,就职于知名国家三甲医院三十余年,拥有丰富医护经验。曾多次代表院方外出交流学习,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方面专家,拥有国家级营养师资质,科普爱好者。
初审 | 陈嘉琦、李书豪复审 | 魏星华
终审 | 韩永林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