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盐都”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件举世无双的工业遗产——“燊(shēn)海井”的实物遗存与全套凿井工具。这口开凿于1835年的古盐井,以其1001.42米的惊人深度,成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见证了中国古代钻井技术的辉煌成就(图1)。

图1. 燊海井 图片来源:网络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斑驳的铁制工具:鱼尾锉、扶正器、捞矛等数十种专用器具(图2)。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却蕴含着惊人的智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鱼尾锉”重达200斤,工匠们通过杠杆原理使其在井下反复冲击岩石。更令人惊叹的是配套使用的竹制测井仪,工匠仅凭敲击竹片传回的声音,就能准确判断千米之下的钻头状态,这种“以耳代目”的技术堪称世界钻井史上的奇迹。

燊海井的凿井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技术史诗。工匠们采用独创的"冲击式顿钻法",先用鱼尾锉冲击岩石,再用汲筒取出岩屑,如此循环往复。为应对不同地质条件,他们发明了数十种专用工具:井壁坍塌用“扶正器”,井斜时用“纠偏锉”,掉入杂物时用“捞矛”。这些工具的设计之精巧、功能之专一,至今仍令现代工程师叹服。

图2. 陈列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部分凿井工具 图片来源:网络

这口深井的建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记载,燊海井投产后日产黑卤百余担,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可烧盐锅80余口。这种“一井两产”的特性,使自贡在19世纪成为全国重要的盐业中心,年产量达20万吨,供应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

燊海井的技术影响远不止于此。其采用的顿钻技术对世界钻井工程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美国开发宾夕法尼亚油田时就借鉴了这一技术。现代石油工业使用的顿钻钻井法,其基本原理与燊海井如出一辙。

如今,燊海井遗址仍保留着18米高的杉木天车和煮盐作坊,成为活着的工业遗产。2006年,“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口仍在生产的古井,不仅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成为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象征。

来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