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1888万天价彩礼”冲上热搜,虽被辟谣,却引发了无数共鸣。评论区里,许多网友纷纷讲述着自己或身边人因彩礼而起的焦虑与困境:有人因彩礼掏空六个钱包,背上沉重债务;有人因两家彩礼谈不拢,原本相爱的情侣最终分道扬镳。彩礼,这个承载着古老祝福的仪式,在当代却演变为许多婚姻的“拦路虎”。

一、古礼之“轻”:聘礼中的深情厚意

《仪礼·士昏礼》详细记载了周代贵族婚礼的“六礼”程序,其中核心环节“纳征”(即送聘礼)所用的物品,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显得“寒酸”:

  • 核心象征:玄纁束帛与俪皮。 “玄”指黑色,“纁”指浅红色,“束帛”指五匹为一束的帛(丝绸)。黑色象征天,浅红色象征地,寓意新人结合如天地相合,阴阳协调。“俪皮”则是一对鹿皮,取成双成对、配偶之意。

  • 特殊信物:委禽奠雁。 在“纳采”(提亲)环节,男方使者需捧着一只活的大雁作为见面礼。大雁被视为忠贞之鸟,配偶固定,且飞行有序,象征婚姻的忠贞不渝和长幼尊卑有序。这个环节称为“委禽”或“奠雁”,仪式感远重于物质价值。

  • 薄礼厚意: 这些物品,无论是束帛、俪皮还是大雁,其物质价值在当时社会绝非难以承受。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承载着对新婚夫妇品德(忠贞、秩序、和谐)的期许和家族联姻的庄重承诺。

《礼记·曲礼上》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古人深谙礼仪的核心在于情意的表达与互动,而非单向的物质索取。聘礼重在“礼”的传递,是心意与尊重的具象化。

二、今俗之“重”:彩礼异化与婚姻焦虑

时光流转,现代婚姻中的“彩礼”已与其初衷相去甚远:

  • 物质化加剧: “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一堆50元钞票)、“一动不动”(汽车与房产)等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衡量男方诚意与家庭实力的硬指标。彩礼金额不断攀升,远超许多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 功能异化: 彩礼有时被视为对女方家庭养育女儿的“补偿”,或是女方在婚后新家庭中争取地位和保障的“筹码”,甚至异化为攀比炫耀的工具。《朱子家训》中“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的古训,在现实中常被抛诸脑后。

  • 群体性焦虑: 这种异化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 青年婚恋压力剧增: 高昂的物质门槛让许多年轻人望婚却步,或被迫延迟结婚。
    • 代际剥削显现: “掏空六个钱包”成为常态,父母半生积蓄顷刻投入,加剧了代际间的经济压力与矛盾。
    • 婚姻根基动摇: 当婚姻的起点过度捆绑于物质交易,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 在此凸显——过度强调物质投入可能削弱夫妻间情感联结的亲密度与纯粹性,为日后关系埋下隐患。徐俪教授在《当代青年婚姻价值观研究报告》中指出:“当物质考量远超情感基础,婚姻的满意度与稳定性将显著降低。”

(图片来源:豆包AI)

三、归本溯源:重拾婚姻之“礼”与“情”

如何在现代社会压力下,重新寻回婚姻缔结的初心?

  • 个人与家庭:回归“礼”之本心

  • 重象征,轻负担: 鼓励探索具有个人或家族意义、情感价值的“新聘礼”。一封精心手写的婚书、一件传承的家风信物、一次共同规划的蜜月旅行,其承载的心意远胜于单纯的金钱堆砌。

  • 开诚布公,换位思考: 双方家庭需基于同理心进行坦诚沟通。理解彼此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真实关切,寻求都能接受的方案,将建立和谐关系置于物质要求之上。

  • 共筑未来导向: 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小家庭共同生活的启动金、技能提升或长远规划上,为婚姻生活奠定坚实而可持续的基础。

  • 社会与政策:倡导新风,破除陋习

  • 移风易俗,榜样引领: 政府、社区、媒体应大力宣传“零彩礼”、“低彩礼”的幸福婚姻典范,发挥榜样力量,转变社会观念。民政部门已在多地试点推行婚俗改革,引导树立文明新风。

  • 完善保障,缓解焦虑: 通过完善普惠性托幼服务、优化住房政策、增强医疗保障等举措,切实降低年轻家庭在生育、养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现实压力和后顾之忧,从根源上缓解对“彩礼保障”的过度依赖。

  • 文化复兴,传承精髓: 深入挖掘传统婚俗中蕴含的尊重、责任、盟约等积极内核(如《礼记·昏义》所强调的“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庄重意义),剥离其中不合时宜的物质化、形式化外壳,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表达。

当婚姻的起点不再沉重地押注于物质的天平,回归“合二姓之好”的初心,那份源于承诺与情感的联结,方能支撑起风雨同舟的漫漫长路。 一只大雁承载的期盼,远非金银可比。

彩礼多少曾是你们婚姻中的重要议题吗?你认为如何平衡传统礼仪与现代婚恋的现实压力?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与见解。

来源: 郭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