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大重庆的天气仿佛开启了“随机模式”!前一秒还是骄阳似火,热浪滚滚,气温直逼40℃;下一秒天空就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下,开启雷雨模式。在这种湿热频繁交替的环境下,人体极易受到湿气的侵袭。俗话说:“湿邪在,百病在,湿邪除,百病无。”所以,做好除湿工作,是咱们重庆人当下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湿气重的表现

1、醒后仍乏力

即便睡够了七八个小时,醒来还是觉得身体沉重、头脑发晕,整个人就像被湿棉被裹着一样,提不起精神。

2、大便粘马桶排便后马桶总冲不干净,大便会粘在马桶壁上;擦屁股时也总感觉擦不净,用的手纸还容易烂在手上。

3、头脸易出油早上刚洗的头发,过半天就变得油腻;脸上也常常泛着油光,还容易长痘痘、出湿疹。

4、舌苔有异常

早上刷牙前看舌头,舌苔要么又白又厚,要么发黄发腻,而且舌头边缘还有明显的锯齿状(也就是齿痕舌)。

5、肚胀胃口差

经常感觉肚子胀胀的,没什么食欲,尤其吃了油腻的食物后,还容易觉得恶心反胃。

二、常用祛湿食药物质

除了咱们前面讲到的花椒、茯苓、藿香等具有祛湿作用外,今天小编再为大家介绍几味药食同源界的常见除湿好搭档,它们涵盖了种子、种仁、果实、叶等多个药用部位。

赤小豆

赤小豆,别名赤豆、红豆、猪肝赤等,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

可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等症。食用可煲粥、做汤、泡茶等。阴虚而无湿热者,尿频、小便清长者及孕妇忌用。

白扁豆

白扁豆,又名扁豆、峨眉豆等,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中品。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暑湿吐泻、胸闷腹胀等症。食用可单独炒食,也可炖粥、泡茶、煲汤等。白扁豆易造成气机壅滞,食用需适量;且须煮熟后食用,未熟时可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

薏苡仁

薏苡仁,又名薏米、薏珠子,为禾本科植物薏米的干燥成熟种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常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等症。食用可炖汤、泡茶、煮粥等。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用。

芡实

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苞等,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

可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等症。食用可做粥、炖汤等,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大便硬结者不宜食用。

砂仁

砂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药性论》。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

可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等症,是临床治疗胃肠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食用可做调味剂、也可泡茶、制酒等。阴虚有热者忌用。

香薷

香薷(rú)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性微温。归肺、胃经。

有“夏月麻黄”之称,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等,是一味解暑良药。食用可做粥、水煎代茶饮等。体弱外感、火热偏盛者忌用。

荷叶

荷叶,别名莲叶,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干燥。曾以“藕实茎”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平,归肝、脾、胃经。

主治暑热烦渴、暑湿泄泻、水肿、食少腹胀、吐血等症。食用可泡茶、做粥等,常被开发为降脂减肥类保健品。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女性经期不宜食用。

>祛湿从来不是一场“攻坚战”,而是顺应身体节奏的“持久战”。现在正值三伏天,大家不妨来个“应景吃法”:早上来碗茯苓芡实白扁豆粥养脾,午后泡壶藿香荷叶香薷茶解暑,傍晚煮杯赤小豆薏苡仁汤利水——顺应天时,借食药之力帮身体“排湿+抗暑”,在重庆的湿热里,吃出一身清爽自在~>参考文献来源>>[>[>

来源: 重庆市中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