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高温不仅带来体感上的闷热不适,更会大幅度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发病风险。

近日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室里脑中风的患者比平日明显增多。

为什么夏天脑血管更“脆弱”?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护?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负责人龙华君主任医师为您解答。

高温下的“脑危机”,为何偏爱夏季?

三伏天作为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湿度最大的时期,人体通过大量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散热,血液黏稠度随之增加,血液浓缩的情况下易形成血栓。冷热交替则引发血管痉挛,当室内空调设定24℃,室外38℃时,14℃的温差足以让血管经历“弹簧式”收缩舒张,极易诱发血管破裂或堵塞。

中医将脑血管意外归为“卒中”范畴,《黄帝内经》记载“夏气者,病在头”。高温使“暑邪”侵入人体,耗气伤津;梅雨季节的“湿邪”黏滞重浊,与暑邪交互阻塞经络。现代人贪凉饮冷,让寒邪凝滞血脉,三者叠加如同在脑血管埋下“定时炸弹”。

此外,高温下人的情绪波动较大,烦躁、易怒,同样会导致血压波动,诱发脑血管意外。

如何中西医并重,构建三重防御体系

第一重:环境与补水的科学平衡

温差控制:空调温度设定26-28℃,与室外温差不超过8℃。避免冷风直吹头部颈项;

智慧补水:每天喝1500~2000ml温水,可饮用含钾电解质水。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生津饮品,忌冰镇饮料;

时间管理:避免10:00-16:00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佩戴透气遮阳帽。

第二重:基础疾病的中西共管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晨起、睡前监测血压。夏季血管扩张,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可能会暂时回归正常范围,形成“假性正常”现象,避免擅自减药导致“反跳性高血压”的情况发生。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常采用“一针一方”防治理念:

针:头针(百会、四神聪)配合体针(曲池、足三里)改善脑循环。

药:高危人群可辨证使用具有补肾健脑、平肝熄风等功能的医院制剂。

第三重:生活调摄的刚柔并济

饮食:西医建议低盐(每日<5克)、低脂饮食;中医推荐冬瓜薏米汤、苦瓜炒蛋等清热化湿膳食。

运动:清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避免在剧烈运动后猛吹空调或喝冰饮——这时毛孔张开,受凉易让血管突然收缩,增加脑血管意外风险。

睡眠:保证7~8小时睡眠,中医强调“子午觉”(夜间11点前入睡+午间小憩30分钟)。

如何识别预警信号,抓住黄金抢救窗

脑血管意外抢救,每分每秒都在和死神赛跑。记住“FAST法则”,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抓住4.5小时静脉溶栓、6小时取栓的黄金时间:

F(Face面部下垂):微笑时一侧嘴角下垂、眼睑闭合不全。

A(Arm肢体无力):双臂平举10秒,一侧下垂或无法维持。

S(Speech言语障碍):说话含糊、词不达意或理解困难。

T(Time及时就医):出现任一症状立即拨打120。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龙华君主任医师提醒:当发现疑似中风患者时,每一秒都价值千金。如果身边有人突然出现脑梗死的症状,一定保持冷静,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以最快的速度将病人送至医院抢救。在等待120过程中,使患者保持情绪平静,平卧,头部偏向一侧,严禁喂水喂药,以免误吸。

夏季护脑,关键在“防”:控好温差、科学补水、管好基础病、养成好习惯。记住,脑血管的健康,就藏在每一天的细节里。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急诊科 邢玉亭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急诊科 邢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