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嘉慧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丁 昱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高楚婷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审核:王 钰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科主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工作忙、压力大,再加上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常会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呀,胃又疼了!”于是,自己买点养胃的药,或者按胃病来治。可有时候,就算这样做了,上腹部疼痛的症状仍未改善,甚至出现疼痛逐渐加重的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们忽略了另一种可能:这疼痛的“元凶”,并不是我们的胃,而是胆囊出现了一些“小石头”,这些“小石头”是我们健康路上的“绊脚石”——胆囊结石。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胆囊结石及其高危因素?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所致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形成与患者的胆道系统功能异常相关,当受到感染、代谢等因素的影响,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卵磷脂比例失调,进而形成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不规律进食,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体重超标,糖尿病,肝病,妊娠及家族遗传因素等。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出现胆囊结石的患者日益增多,且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胆囊结石,尤其是直径较大(>3 cm)的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有研究表明,胆囊结石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通常胆囊结石病程越长,患胆囊癌的风险越高。从发现胆囊结石至发生胆囊癌的时间通常为10~15年,这可能与胆囊结石长期物理刺激、黏膜的慢性炎症及细菌产物中的致癌物质参与有关。
二、胆囊结石有哪些症状表现?
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没有症状,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部分患者仅在进食过多、进食油腻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腹部隐痛,或者饱胀不适、嗳气及呃逆等,此类症状与“胃病”相似,常被误诊。
当胆囊结石嵌顿引起胆道梗阻,继发胆道感染时,会出现胆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还会引起厌油腻、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穿孔,继发肝脓肿及胆源性胰腺炎等一系列相关疾病。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超声检查助诊胆囊结石
超声检查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筛查、疾病临床诊断中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准确性高:超声检查可以实时动态观察胆囊的结构,包括胆囊的大小、形态、胆囊壁结构、胆汁透声情况和胆囊收缩功能,以及胆囊结石的位置和数量;还能观察胆囊结石是否出现嵌顿,嵌顿的位置;同样,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甚至胆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率高,灵敏度可达95%以上。
2.无创且安全:相比CT或MRI,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性好、快速等优点,更适合作为胆囊结石的初步筛查工具,其适用人群范围广,孕妇、儿童、各年龄段及有CT或MRI禁忌证的人群均适用。
3.并发症评估:超声检查能评估胆囊结石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并发症。若胆囊结石引起的炎症较重,不仅会累及胆囊本身,也会对周围组织及脏器产生影响。这时,超声检查在观察胆囊壁是否增厚、是否积脓、是否穿孔、胆囊周围是否有积液的同时,也可以评估邻近脏器是否受炎症影响,肝内外胆管是否扩张,是否并发胰腺炎或腹膜炎等情况。
4.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当患者胆囊炎症较重时,为避免术后发生感染及严重并发症,一般不立即采取外科手术。此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胆囊造瘘术及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可极大程度减轻患者的感染,为后续外科手术安全做好准备。
5.随访监测:超声检查可用于胆囊结石患者的长期随访,监测胆囊结石的变化,评估是否复发或残留,帮助后期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胆囊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胆囊超声检查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让检查结果更准确、更可靠。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准备事项。
1.空腹是关键:在进行胆囊超声检查前,通常需要禁食8小时以上。这有助于减少胃肠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若胃肠道气体较多,可以通过饮用不含气的水或使用胃肠超声造影剂帮助减少气体的干扰。
2.忌口和停药:检查前24小时内应避免摄入任何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同时,停用可能影响胆囊收缩的药物,如消炎利胆片等。
3.避开其他检查干扰:在超声检查前2周内应避免进行胃肠钡剂造影、胆管X线造影或胃肠镜等可能干扰超声检查结果的检查。
4.体位调整:配合医生多体位、多角度、多切面全面检查。通常建议检查时取平卧位,必要时可以左侧卧位,以便更好地观察胆囊内病变的移动度和形态变化。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胆囊结石,这颗隐藏在胆囊中的“小石头”,别看它不起眼,却是我们健康路上的“绊脚石”,可引发剧烈的疼痛和严重的并发症。预防胜于治疗,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再加上定期体检是预防胆囊结石的关键。如果您出现疑似胆囊结石的症状,请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与治疗。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胆囊结石,守护胆囊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图6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