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审核:沈海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宫颈癌,一个你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健康杀手”。可能我的名字听起来有些专业,但提到香港著名歌手和演员梅艳芳女士,相信很多人都会心头一紧。这位香港巨星在40岁的美好年华就被我夺走了生命,而这本是可以避免的悲剧。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我的真面目
我是发生在女性子宫颈部的恶性肿瘤,起源于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恶变。作为子宫与阴道连接的重要部位,宫颈一旦失守,就会给女性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可不是危言耸听,让我用数据证明。
1.宫颈癌在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4。
202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GLOBOCAN 2022)》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5.1万(占全球约1/4 )、死亡约5.6万(占全球约1/6 )[1]。
3.我国50岁以上女性超2亿,老年宫颈癌患者将持续增加。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二、我的作案信号
虽然我很危险,但早期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让,让你们发现我的行踪。
1.阴道异常出血:这是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性生活/妇科检查后可能出现阴道流血,或者经期延长/出血量异常增多,或者绝经后出血。
2.白带异常:阴道分泌物增多、水样,有血性分泌物,伴有恶臭味。
3.盆腔疼痛:下腹坠痛或腰骶部疼痛,性交痛。
4.泌尿系统症状:我可能压迫或侵犯你的膀胱,导致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5.排便问题:我还可能压迫肠道,导致便秘、便血。
三、我的作案对象
下面这些女性更容易被我盯上!
1.多个性伴侣:会增加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风险,因为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2.持续感染:尤其是HPV-16/18型持续感染。
3.过早性行为:初次性行为<16岁。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等。
5.长期吸烟者:吸烟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HPV感染风险。
6.有家族史。
7.其他因素:如长期口服避孕药、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可能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2-3]。
四、我的致命弱点
听了我以上的回答,你们可能已经发现了,HPV就是我的得力“帮凶”!尤其是16型和18型,是我的“最强助攻”,但同时也给了你们战胜我的机会。是的!只要消灭了HPV,我就无法继续伤害你们!HPV疫苗就是你们的“屠龙刀”[4]。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五、我的终极防御指南
即使接种疫苗,也要做好全面防御。
1.定期筛查:建议25岁起定期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30岁起定期进行TCT+HPV联合筛查;65岁前每3~5年定期检查。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
3.预防感染:安全性行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过早性行为。
4.及时干预:发现宫颈病变,如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等,应及时治疗;HPV感染应定期随访。
六、我的最后告白
我已经把所有的底牌都亮给你们了!作为唯一可预防的癌症,我其实很“脆弱”。在疫苗普及、筛查规范、治疗进步的今天,我正逐渐失去生存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可能真的会成为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癌症!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 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第2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胡尚英,赵雪莲,张勇,等.《预防宫颈癌:WHO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和治疗指南(第二版)》解读[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34):5.
[3]ARBYN M,WEIDERPASS E,BRUNI L,et al.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ervical cancer in 2018:a worldwide analysis[J]. Lancet Glob Health,2020,8(2):e191-e203.
[4]李明珠,李静然,李晓,等.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5,26(1):88-96.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