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审核:沈海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主任医师

2023年春节,90岁高龄的“济公”扮演者游本昌先生的拜年视频引发全网共鸣。当多数人祝福“身体健康”时,他特别提到了“身心健康”——这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祝福,道出了当代人最深层的精神需求。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达9500万,其中青少年患者占比超30%。更让人揪心的是,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0%、30%和10%。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的孩子们,心理年龄普遍“早熟”。心理健康就像身体的免疫系统,平时默默守护孩子成长,一旦失衡,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作为监护人,我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该如何识别这些“心理警报”呢?

【预警信号识别指南】

√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恶心等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学习困难等

√不自主的、快速的、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

√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夜惊、噩梦等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有趣的是,《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的相处模式,恰是家庭心理教育的生动教材。让我们用这个经典故事来解码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密码吧!

【原生家庭的“五行山”】

唐僧代表传统权威型家长:用紧箍咒实施控制、以“为你好”施加语言暴力、缺乏冲突解决技巧。

孙悟空象征被误解的孩子:被压山下五百年仍保持活泼本性,却在取经过程中逐渐自我怀疑,甚至用极端方式表达诉求。

【三大亲子关系升级方案】

1.关键问题一:

现在很多家庭中的长辈总是“一言堂”,对自己有着高度的优越感,企图“掌控”孩子。孩子在这种高压下,会产生焦虑和恐惧,还可能会将这种控制内化为内心压力,他们害怕犯错、害怕不被接受、害怕背离父母的期望,就像悟空后来遇到妖怪时会因担心师傅责骂而不敢下手除妖,这种压力感若长久累积,会导致孩子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中,为心理健康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

优化方案:从“紧箍咒”到“金箍棒”——平等相处

√把“你必须”改为“你觉得”

√用提问代替命令,比如:“这个妖怪该怎么打呀?”

√允许试错,把“除妖”决策权还给孩子

2.关键问题二:

《西游记》里,唐僧经常数落悟空“滥杀无辜”。对孩子来说,父母语言暴力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伤害,甚至超出肉体上的伤害,并且这样的影响是具有时间延续性的。在语言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尤其是长期打压、谩骂中长大的孩子,极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优化方案:从“念咒语”到“说心经”——沟通革命

√警惕语言暴力,停止数落:

“你真没用”=人格否定!

“别人家孩子……”=恶意比较!

“我当初就不该……”=情感勒索!

√学学观音菩萨的沟通智慧:积极倾听、共情(我知道你很委屈)→接纳和引导(我们想想更好的办法),学会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读懂孩子的真实心理需求,才能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和爱。

3.关键问题三:

在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唐僧说“连伤三命,佛祖怪罪,天理难容”,悟空大怒,一个筋斗云就飞没影了。

优化方案:从“赶徒弟”到“解心结”——冲突管理

遇到“三打白骨精”式矛盾时,父母应按下暂停键,在“念紧箍咒”之前先深呼吸,区分事实与自己的想象,尽可能理解孩子的思维特点,把复杂事物分解简化,鼓励孩子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积极的想法,同时耐心解释,与他们共同制定“除妖”方案。

图5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在长大的过程中,原生家庭是我们接触世界的第一个地方,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小单位。心理健康不是专业机构的奢侈品,而是每个家庭可实现的日常。希望家长们以唐僧为戒,做到与我们的“小悟空”平等相处、和谐沟通,同时正确解决冲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当我们把“唐僧式管教”升级为“悟空型陪伴”,孩子自会修炼出强大的心理“七十二变”!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