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千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历经多个朝代,持续努力与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与心血,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这条运河不仅是一条简单的水上通道,更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纽带,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运河史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为了实现称霸中原的野心,吴王夫差决定北上伐齐。但长江与淮河之间缺乏直接的水上通道,军队和物资的运输极为不便。于是,夫差下令开凿邗沟,这便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河段。
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全长约150公里。它的开凿,巧妙地利用了沿途的湖泊和自然河道,大大缩短了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航程,使得吴国的水军能够直接从长江驶入淮河,为夫差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虽然邗沟最初是出于军事目的而开凿,但它却开启了中国大规模开凿运河的先河,成为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运河的延伸和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夫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西起洛阳城,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从黄河水向东到汴州(今河南开封),顺汴水经商丘,折向东南,接通蕲水,经皖北至淮阴入淮水,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同年,隋炀帝又征发淮南民十几万,对春秋时期的邗沟进行疏浚和扩展,使其河道更加宽阔,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608年,隋炀帝再次下诏,征发河北诸军百余万开凿永济渠。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全长1000多公里,将海河与黄河连接起来。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长800余里,沟通了长江与钱塘江。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首次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紧密相连,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水运网络。这一时期的大运河,不仅成为了隋朝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承担着繁重的物资运输任务,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还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的变革创举
元朝统一全国后,定都大都(今北京)。由于政治中心的北移,原有的隋唐大运河绕道洛阳的路线显得迂回漫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已无法满足元朝对南方物资的需求。于是,元朝政府决定对大运河进行改道和“裁弯取直”。
1282年,元朝兵部尚书奥鲁赤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指导下,组织人力开挖济州河。济州河南起济州鲁桥(今山东微山县北部),北到须城(治所在今东平县)安山,长80公里左右。济州河修成后,船只可从泗水进入微山湖、济州河,再从大清河进入渤海,驶入白河,直达通州。然而,大清河水量不稳定,入海口还常因潮水顶托积累泥沙,导致船只堵塞。
为解决这一问题,1289年,元朝又开凿了会通河。会通河南起东平安山,接通济州河,往北到临清与卫河会合,再沿隋运河北上,长约120公里。它的开通,使得漕船无需从大清河入海,可直接从内河北上,大大缩短了航程。1293年,郭守敬主持开凿通惠河,从昌平引水到北京的积水潭,再开挖一条河从皇城向东南,直到通州接通白河,全长82公里。至此,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基本定型,形成了“一”字形的走向,不再绕道中原,大大缩短了从杭州到北京的航程,成为了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对元朝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的复兴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大运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的整治与开发,投入大量资金对运河进行疏浚、拓宽和改造,使其通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承担起了向北方地区调水的重任,为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不仅是对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此后,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了对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古桥梁等的修缮和保护,同时,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2-2025年,京杭大运河连续实现全线水流贯通,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标志着大运河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如今,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长廊,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象征。
▏运河带来的的商贸繁荣
在古代,京杭大运河承载着南北物资交流的重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商品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满足了北方贵族和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北方的粮食、棉花、煤炭等资源也得以顺畅地运抵南方,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南北物资的大流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扬州,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在唐代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中心,有“扬一益二”的美誉,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扬州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在此交易,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交易十分活跃。“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生动地描绘了扬州夜市的繁华景象。
除了商业的繁荣,大运河还带动了沿线手工业的发展。在苏州,丝绸纺织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生产的丝绸质地柔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苏州的丝绸通过大运河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在景德镇,瓷器制作业举世闻名,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景德镇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南京等大城市,满足了宫廷和贵族的需求,同时也出口到海外,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当下的发展
如今,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仍然承担着繁忙的航运任务,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上运输通道,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大运河的航运功能依然强劲。苏北运河是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每年的航运量在3亿吨以上,相当于3条京沪铁路的运量。众多货船满载着煤炭、建材、粮食等大宗货物,在运河上穿梭往来,为沿线地区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据统计,2020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约4.95亿吨,约占京杭运河全线货运量的80%,占全省内河货运量的60%,占全省综合交通运输总量的20%,堪称全世界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
▏****历史的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沿着运河两岸,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茶文化、制瓷技术等通过大运河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远播海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运河沿线还留存着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城、古镇、古桥、古闸、古码头等,这些都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见证。其中,杭州拱宸桥、苏州宝带桥、无锡清名桥、北京万宁桥等7座古桥梁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山东聊城,临清舍利塔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扬州的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是山东省内唯一一座明代塔式建筑。临清运河钞关是大运河沿线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钞关旧址,属明清时期运河八大钞关之首,历史鼎盛时税收占全国四分之一。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还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运河号子、舞龙舞狮、杂技、戏曲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展现了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运河号子是船工们在拉纤、撑船等劳动中创作的一种民间歌谣,它节奏明快,旋律激昂,充满了力量感,不仅是船工们劳动的号子,更是运河文化的生动体现。
▏古人巧妙的工程设计
在开凿运河的过程中,古人充分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湖泊,巧妙地解决了水源、水位差等一系列难题,展现了高超的工程设计能力。为了确保运河有充足的水源,古人巧妙地利用了沿途的天然河道和湖泊,将其纳入运河水系。如鲁运河的主要水源为微山湖,通过一系列的水利设施,将微山湖的水引入运河,保障了运河的通航需求。同时,古人还通过修建堤坝、水闸等设施,对水源进行合理调配和控制,确保运河水位的稳定。
在解决水位差问题上,古人采用了多种巧妙的方法。其中,“三湾抵一闸”的弯道代闸技术堪称一绝。以扬州古运河的三湾段为例,这里的河道原本直线距离只有23公里,但通过拐成大“S”形的弯道后,使河道延长到30公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不置闸埭条件下的水位落差问题,通过迂回的河道降低河水的流速,确保行船安全。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对水流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除了弯道代闸技术,古人还在运河上设置了大量的通航闸,用以调节运河水深、流速,便于船只航行。这些通航闸大多为单门船闸,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复闸。复闸由两个通航闸联合使用,有节制水量和调节水深的作用,其作用原理与现代船闸相同。宋雍熙元年(984年),淮南转运使乔维岳在真扬运河第三堰修建了类似于现代船闸的二斗门,史称西河闸。两个闸间的距离约五十步,相当于今天的83米,能垂直升降,交替开合,两个闸门之间的水被关起来,形成一个缓冲带,不但提高了河运能力,又以大闸身容量克服了船只过往缓慢和被抢劫的缺点。乔维岳发明的复闸是现代水闸的雏形,欧洲直到公元1375年才建成第一个垂直升降的“塘闸”,比乔维岳晚了近四百年。
为了进一步节约运船过闸的耗水量,北宋时期还在淮扬河段创建了节水型船闸——澳闸。澳闸在船闸旁边建上、下两个叫作水澳的小型水库,用以蓄积流水或雨水,接纳大江大河的潮水,再开凿小渠通向船闸,并以闸门控制。上、下澳蓄水高程控制在适当的位置,使船闸闸室的水能流入下澳,上澳的水能流进闸室,下澳的水可以用水车车入上澳,达到部分水量以实现重复使用的目的。澳闸附加的水澳具有存蓄水量向运河补水和重复利用船只过闸用水的双重功效,符合现代船闸节水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在山东运河沿线,由于降水少且季节不均,致使运河水源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利用山东运河沿线湖泊繁多的特点,设置了水柜以调节水量。水柜其实就是利用周围湖泊来调节水源,这些湖泊可以通过水闸与运河贯通,成为调节运河水源的重要水库。在明代,山东运河沿线的安山、南旺、马场、昭阳四湖被作为四大水柜,蓄水济运。到了清代,济宁以北主要有安山、南旺、蜀山、马踏、马场等五湖作为水柜。当夏秋运河水量大或是冬修需要降低运河水位时,便将运河水泄入湖中;当春季和夏初运河缺水时,则由湖中放水济运。水柜的设置,有效地解决了山东运河水源分布不均的困境,保障了漕运的畅通。
随着国家对大运河保护和开发的不断重视,京杭大运河有望成为集航运、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廊道。在航运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在生态保护方面,持续的治理和修复工作将使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和改善,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在文化传承方面,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和传承,让后人能够领略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旅游开发方面,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将蓬勃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大运河的独特魅力。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 | 几维鸟毕业于新西兰林肯大学。对大众科普知识拥有浓厚兴趣,曾在多个科普期刊上发表过科普文章。关注事实,积极探索前沿科技。
初审 | 陈嘉琦、李书豪复审 | 魏星华
终审 | 韩永林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