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眼病科主任王莹指出,近期多地基孔肯雅热患者出现眼结膜充血症状,引发大众对“基孔肯雅热是否会引发结膜炎”的关注,以下为您详细解读。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1952年首现于坦桑尼亚,此后在非、亚、美等洲均有病例。感染后2-12天发病,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可达39℃以上,持续2-7天)、剧烈关节痛(累及多关节,影响活动)、肌肉痛、头痛及皮疹。
临床中,确诊地区部分患者出现眼结膜充血,而这正是结膜炎的典型表现,提示二者存在关联。王莹主任解释,此类眼结膜充血多在发热期出现,可能因病毒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波及眼部所致。
其引发机制有二:一是病毒感染激活免疫系统,释放的炎症介质导致眼部血管扩张,引发充血;二是病毒可能直接侵犯眼部组织,诱发局部炎症,导致结膜炎。
目前,基孔肯雅热引发结膜炎的发生率尚无大规模统计数据,不同研究显示约在10%-30%。这类结膜炎多为轻中度,症状较轻,以眼结膜充血、眼部异物感、轻微瘙痒为主,一般不会造成严重视力下降,且多随基孔肯雅热病情好转而缓解。
诊断时,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眼结膜充血表现,以及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核酸、抗体检测)综合判断。
治疗上,结膜炎以对症处理为主,可使用人工泪液缓解不适并保持眼部清洁。同时需积极治疗基孔肯雅热本身,采用退热、止痛、补液等支持疗法,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
王莹主任提醒,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规范治疗。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岳阳爱尔眼科医院 余倩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岳阳爱尔眼科医院 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