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治疗是一场持久战,有人选择直面现实,以科学管理与药物治疗为盾;也有人逃避现实,放任血糖肆虐。两种选择,最终导向截然不同的命运。
把药当“守护神”,血糖稳了5年
小庄刚被确诊糖尿病之时,糖化血红蛋白飙升至11.5%,医生再三叮嘱他:“小伙子,你才22岁,为了避免以后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风险,一定要按时吃药。” 他严格执行医嘱:每天设定闹钟提醒自己准时吃药,每顿主食都严格控制量,坚持饭后运动一小时;佩戴动态血糖仪,掌握血糖变化,三个月化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如今三年过去了,他的糖化血红蛋白始终稳定在6.5%以下,医生说的并发症连“影子”都未出现。
把药当“洪水猛兽”,3年拖出一身病
同样是高血糖确诊,陈先生却觉得“是药三分毒,没症状就不用吃”。面对家人的苦心劝导,他不以为然觉得“小题大做”;医生提醒他定期复查,他则抱怨 “医院骗钱”。三年后,他的眼睛开始变得模糊,看不清手机上的字(视网膜病变),四肢麻木到像蚂蚁在咬(周围神经病变),尿液检查中出现了蛋白三个+(肾损伤)—— 这些都是糖尿病不及时治疗所引发的并发症。医生摇头叹息:“如果早期能够听我的话服药控制,有些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糖尿病药物不是“毒药”,而是阻断并发症的“防火墙”。拒绝它,便是给并发症开绿灯。糖尿病从来不是“不治之症”,但“躺平”会把它变成“进行性疾病”。
主动出击,并发症绕着走
确诊2型糖尿病后,沈阿伯没自怨自艾。他向医生学习如何控糖:知道啥能吃啥不能吃,把精米换成杂粮粗粮;每天去广场打太极;每月按时去复诊,及时调整方案,现在他年年体检都没查出并发症。
彻底摆烂,身体“垮”得快
朱先生确诊后自暴自弃,常以“反正治不好”为由自暴自弃,吃吃喝喝,水果不停,主食不断,烟酒继续,偶尔想起来去药店测一次血糖。结果仅仅两年时间,他便因下肢血管闭塞引发了糖尿病足,脚趾发黑溃烂,只能接受截肢手术。这便是他 “躺平” 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连自理都成了困难。在病床上,他懊悔不已地说:“如果听医生的话,我就不会晚年如此凄凉,我后悔啊!” 朱先生的故事,无疑是消极应对疾病患者的真实缩影——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希望,任由惰性一点点吞噬掉生命。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