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突然嘴角歪斜、说话含糊、肢体无力,你是否会第一时间想到“中风”?这个听起来似乎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正悄然向更广泛的人群伸出魔爪。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6秒钟就有1人因中风失去生命或终身残疾,而在我国,中风已成为导致居民死亡和残疾的“头号杀手”,且发病年龄正逐年年轻化。
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提醒:了解中风、预防中风、学会急救,是每个人都该补上的生命必修课。
一、什么是中风?它为何如此凶险?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性中风)或阻塞(缺血性中风),导致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它的可怕之处在于突发性强、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突发时,脑细胞每缺血1分钟,就会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可能留下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终身后遗症;
即使抢救成功,约70%的患者会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这些“信号”,可能是中风的预警
中风并非毫无征兆,很多时候,身体会提前发出“求救信号”。记住“BE FAST”原则,能帮你快速识别中风:
B(Balance):平衡障碍,突然走路不稳、向一侧偏斜;
E(Eyes):视力异常,突然视物模糊、重影或单侧失明;
F(Face):面部不对称,微笑时嘴角向一侧歪斜;
A(Arm):肢体无力,抬举一侧手臂时明显下垂,无法坚持;
S(Speech):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用词错误,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
T(Time):时间就是大脑!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120,争分夺秒送医。
此外,部分人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突发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但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自行缓解。这是中风的“黄牌警告”,若不重视,约10%的人会在1周内发生真正的中风。
三、这些人群,是中风的“高危对象”
中风不是“随机事件”,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1.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偏高会损伤血管壁,是中风的“头号危险因素”;
2. 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会导致动脉硬化,糖尿病会加速血管病变;
3.吸烟、酗酒者:吸烟损伤血管内皮,酗酒会引发血压波动;
4.肥胖、缺乏运动者:肥胖易导致代谢紊乱,久坐不动会降低血管弹性;
5.有中风家族史者:遗传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
6. 中老年人:年龄增长会导致血管老化,但近年来30-50岁的中青年患者占比已达20%,熬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是重要诱因。
四、预防中风,从“日常小事”做起
中风虽可怕,但可防可控。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积极治疗基础病,能大幅降低发病风险:
1. 管好“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
2. 吃的细节:每天盐量别超一啤酒瓶盖(约5克),少吃咸菜、酱肉;炒菜用橄榄油、茶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油,每天不超过25克;多吃带叶蔬菜(如芹菜、西兰花)和菌菇,它们的膳食纤维能帮血管“清垃圾”。
3. 动的习惯:哪怕每天抽10分钟散步、爬楼梯,也比久坐强。中老年人试试“踮脚走”,每次5分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年轻人别总瘫在沙发上,工作1小时就起身扩扩胸、转转眼球。
4. 作息规律:尽量固定时间睡觉起床,避免熬夜后补觉“恶性循环”。睡前1小时别刷手机,可用热水泡脚10分钟(水温别太烫),帮身体放松。
5. 控好“小毛病”:家里备个电子血压计,每周测2-3次,高血压患者别凭感觉停药;糖尿病患者吃饭别狼吞虎咽,细嚼慢咽能避免血糖骤升;血脂高的人,每周吃1次凉拌木耳(泡发后多洗几遍),别过量。
6. 戒断“隐形伤害”:烟别碰,哪怕偶尔抽一根也会让血管收缩;喝酒别“逞强”,聚会时用茶水、果汁代替,尤其别空腹喝。
这些事看着简单,每天做到就能让血管更健康,离中风远一点。
五、抢救中风,“黄金时间窗”决定命运
一旦怀疑中风,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医学上,缺血性中风的“黄金救治时间窗”是发病后4.5小时内,在此期间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疏通血管、减少脑组织损伤;部分患者在6小时内还能接受取栓手术,大幅提高康复几率。
但现实中,很多患者因“等一等、看一看”“症状轻不用急”等想法延误治疗。数据显示,我国中风患者中,能在黄金时间窗内抵达医院并接受规范治疗的不足10%。
记住:中风没有“小症状”,拖延就是放弃康复机会。拨打120时,清晰说明患者症状、发病时间和准确地址,为抢救争取时间。
六、康复之路:科学干预,重拾生活希望
即使留下后遗症,也不意味着“被判终身残疾”。中风后的康复治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最佳康复期是发病后3-6个月,坚持1-2年仍能持续改善。常见的康复手段包括:
1.肢体功能训练:通过针灸、按摩、关节活动度训练,改善偏瘫肢体的力量和灵活性,逐步恢复站立、行走能力;
2.语言康复:从简单发音、单字练习开始,配合语言训练仪,帮助患者重新清晰表达;
3.吞咽功能训练:通过冰刺激、口腔运动训练,解决吞咽困难,避免进食时呛咳引发肺炎;
4. 心理疏导:中风后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家人的陪伴和专业心理干预,能帮他们重建康复信心。
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坚持。很多人通过科学训练,不仅能生活自理,甚至能重返工作岗位。
七、给家人的提醒:爱与照护,是康复的“良药”
中风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作为家属,你可以这样做:
1.学习基础护理:帮助患者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协助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肌肉萎缩;
2. 营造积极环境:多鼓励、少指责,用耐心陪伴代替焦虑催促,比如和患者一起做简单的康复操、聊轻松的话题;
3.关注患者情绪:理解他们因功能障碍产生的挫败感,允许他们倾诉,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4.做好自身调节:照护过程漫长且辛苦,家属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才能更好地支持患者。
八、别让“中风”毁掉人生:从此刻开始行动
中风的预防和救治,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1.对个人而言: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一次血压、血脂、血糖和颈动脉超声;戒烟限酒,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2.学会释放压力:避免长期熬夜和情绪激动。
3.对家庭而言:了解中风信号,让每个成员都熟记“BE FAST”原则;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监督他们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4.对社会而言:社区可普及中风防治知识,医院需优化急救流程,让“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深入人心。
中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但提前做好“防备”,就能减少它带来的伤害。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者”——记住,远离中风,从了解它、重视它、预防它开始,生命的韧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 高铭铧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 高铭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