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32岁的程序员小王突然从睡梦中痛醒——他的右侧腰部像是被电钻反复搅动,冷汗瞬间浸透睡衣,恶心得趴在马桶边干呕,却只排出几滴带血的尿液。急诊医生看完CT摇摇头:“输尿管结石,6毫米,卡在狭窄处了。”小王这才想起,过去半年他每天靠咖啡“续命”,喝水不到500ml,加班久坐更是常态…

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数据显示,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泌尿系结石,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更可怕的是,许多人的结石已潜伏1-3年却毫无察觉,直到某天突然“发难”。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些“体内小石头”的真面目——它们如何形成?哪些人高危?发作时有多痛?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一、结石的“诞生记”:从结晶到石头

肾脏是个精密过滤器,每天处理180升血液。当以下情况出现,结石就开始“偷偷长大”:

1.尿液过浓:喝水少、出汗多时,矿物质(如钙、草酸、尿酸)浓度飙升,像盐水中析出晶体。

2.结晶堆积:这些微小的“晶核”黏附在肾盂或输尿管壁上,日积月累形成结石,潜伏期可达1-3年。

结石类型

1.草酸钙结石(占70%):爱吃菠菜、巧克力、重口味人群易中招。

2.尿酸结石:啤酒+海鲜爱好者专属,X光下甚至“隐形”。

3.感染性结石:尿路反复感染者的噩梦,结石增长极快。

二、5类人最易被结石“盯上”

1.饮料当水喝的年轻人:每天500ml含糖饮料,结石风险增加23%。碳酸饮料中的磷酸盐会促进钙沉积,甜味剂扰乱代谢。

2.久坐不动的上班族:代谢减慢导致尿液滞留,结晶更易形成。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3.重口味饮食爱好者:火锅嘌呤、腌菜亚硝酸盐都是结石“催化剂”。

4.盲目补钙的中老年人:过量钙片反致草酸钙结石,50岁以上应先查尿钙。

5.有家族史者:父母有结石,子女发病率高2-4倍,建议每年做泌尿系B超。

三、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结石发作时,疼痛程度堪比分娩,且症状因位置不同而异:

1.肾结石:腰部钝痛,活动后加重,静卧缓解。

2.输尿管结石

上段:腰背部刀绞样痛,放射至下腹。

中段:疼痛转移至腹股沟,伴恶心呕吐。

下段:尿频尿急,痛感蔓延至会阴部。

3.膀胱结石:排尿突然中断,改变体位后才能继续。

危险信号:血尿(肉眼可见或镜下)、发热(提示感染)、无尿(警惕急性肾衰)。

四、治疗:从“自然排石”到“黑科技碎石”

1.保守治疗(结石<5mm)

每日饮水2500ml以上,可加柠檬汁酸化尿液。

药物辅助:α受体阻滞剂松弛输尿管,止痛药缓解痉挛。

2.中等结石(5-20mm)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无创但需禁食6小时,术后可能需留置尿管。

输尿管软镜激光碎石:通过尿道进入,钬激光“粉末化”结石,适合输尿管中下段结石。

3.复杂大结石(>20mm)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传统方法需在肾脏打孔,清除率约70%。

创新技术:湖南妇女儿童医院采用电子输尿管软镜联合PCNL,360°无死角探查肾盏,清除率显著提升,避免多次穿孔。

智能控压清石系统:像“吸尘器”一样边碎边吸,降低感染风险(横店文荣医院案例)。

五、预防结石的“黄金法则”

1.喝水有讲究:晨起300ml温水(加柠檬汁最佳),睡前200ml低糖酸奶。

2.饮食调整

限盐(每日<5g)、减嘌呤(少吃动物内脏、浓汤)。

草酸钙结石者避开菠菜、巧克力;尿酸结石者禁啤酒海鲜。

3.运动处方

每日跳绳300次,利用重力助排石。

避免骑马、深蹲等增加腹压的运动。

4.高危人群筛查:每年一次泌尿系B超,尤其有家族史者。

别让“小石头”毁掉你的生活质量!

泌尿系结石不是“一次性”疾病,5年内复发率高达50%。与其忍痛到打滚,不如从今天开始改变——放下手中的可乐,接满一杯清水;定个闹钟,每小时站起来活动;每年花10分钟做个B超…

记住:每一颗被排出的结石,都是身体在提醒你——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碎石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黄倩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黄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