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把眼睛比作相机,那么眼底视网膜就是相机最重要的感光元件。在视网膜上,有一个部位叫做“黄斑”,它虽然只有黄豆大小,却被称为眼睛的“心脏”。

视力好不好,要看这块“斑”

眼科门诊常常会有患者询问:“医生,我眼睛长黄斑了怎么办?”

这种情况大多指的是眼睛结膜上的色素沉着,而我们要说的黄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斑”,它位于眼后极部,黄斑只有一粒黄豆大小,因为富含叶黄素,长得像块“黄色的斑块”,所以取名为黄斑,主要与精细视觉及色觉等视功能有关,是人体眼部的重要成像部分。

黄斑的健康和功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视力,比如在体检中,在角膜、晶状体等结构都透明、健康的前提下,有的人能看1.0,有的人却能看1.2,很大程度上就是黄斑功能的差异。

黄斑发生病变,不仅“看不清”,更会“看不真”,把直线看成曲线,物体扭曲变形,颜色灰暗


常见的黄斑疾病

01 黄斑水肿

这是眼科临床最常见的黄斑病变之一,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眼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白内障术后等,都可能引发黄斑水肿。当黄斑区因炎症、缺血或机械刺激出现液体积聚时,患者会感到视力模糊、视物变形,中心视野出现黑影,尤其在阅读或看精细物体时症状明显。

高发人群:糖尿病患者,中老年群体,长期过度劳累引起中浆、葡萄膜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02 黄斑裂孔

黄斑区的视网膜组织出现撕裂或缺损时,就会形成黄斑裂孔。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特发性可能与玻璃体老化后牵拉黄斑有关;继发性则由眼外伤、高度近视、黄斑变性等引起。疾病早期表现为视力轻度下降、视物变形,随着裂孔扩大,中心视力会急剧减退,严重时仅剩光感。

高发人群:高度近视患者、中老年群体、部分眼外伤患者。

03 黄斑前膜

视网膜内表面的纤维膜在黄斑区异常增殖,便形成了黄斑前膜。多数患者病因不明,属于特发性,可能与玻璃体退化相关;少数由眼内炎症、出血、外伤或手术引发。轻症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发现;随着前膜增厚收缩,会牵拉黄斑组织,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看直线时出现扭曲或倾斜。

高发人群:中老年群体、各种眼内炎症患者、有眼部外伤或手术史的人群。

04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

这是一种常见于中青年的黄斑疾病,发病与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熬夜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会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变形,看物体时中心区域缩小或变大。该病有一定自限性,部分患者可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但易复发。反复发病可能导致黄斑区永久性损伤。

高发人群: 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的中青年。

想要预防,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

1 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鱼类

因为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质,如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叶黄素等。多吃鱼类,因为鱼类含有很多不饱和酸,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2 生活习惯:戒烟、锻炼、控制血压和体重

有研究表明吸烟和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此外,要积极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少吃过于油腻的食品,加强锻炼,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老年黄斑变性或减缓其发展。

3 防晒:尽量不裸眼直视强光

紫外线穿过晶状体后,会直接照射到眼底,并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发生光化学反应,对黄斑造成伤害。因此,紫外线是看不见的眼部杀手,我们不能夸大它的影响,但更不能忽视它的危害。在日照强烈的地方和季节,可以配戴墨镜出门。

当然,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眼底检查,对预防黄斑疾病而言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斑疾病的发病率会逐渐增高,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可以在每年的体检中加入眼部检查项目。如果发现持续的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情况,及时就医。

来源: 福州东南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