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夏女士因腹痛腹胀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为胃结石。
石头是怎么到胃里去的?原来元凶竟是患者的一个喜好。夏女士说她喜欢吃柿子,三个月内吃了三箱柿子。柿子是怎么形成石头的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盈告诉你:
首先,胃结石是指在胃内形成的一种固体块状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石头”。
它主要由摄入的某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成分、异物,在胃蠕动的机械作用下逐渐聚集、黏合而成。根据成分不同,胃结石常见类型有植物性胃结石、毛发性胃结石以及药物性胃结石等。
植物性胃结石最为常见,多因大量食用柿子、黑枣、山楂等富含鞣酸、果胶的食物后形成。这些食物在胃酸作用下,鞣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进而凝聚成块,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物质黏附其上,最终形成胃结石。
毛发性胃结石则通常是由于患者有吞食毛发的异食癖,毛发在胃内缠绕成团,难以排出而形成。药物性胃结石常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铋剂、钙剂等,药物在胃内发生化学反应,沉淀聚集所致。
其次,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胃结石在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结石增大,它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压迫,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许多患者会感到上腹部疼痛,这种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常无明显规律,与进食的关系也不固定。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伴有胆汁反流。
长期受胃结石影响,胃的消化功能下降,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进食后饱胀感明显,体重也可能随之减轻。若胃结石损伤胃黏膜,导致出血,还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此时情况较为危急,需立即就医。
最后,背后的诱发因素。
饮食习惯对胃结石的形成影响显著。空腹大量食用柿子、山楂等易致结石的食物,无疑是为胃结石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柿子未成熟时,鞣酸含量极高,空腹状态下胃酸分泌旺盛,二者相遇极易发生反应形成结石。此外,进食过快、咀嚼不充分,使得大块食物进入胃内,难以被完全消化,也增加了胃结石形成的风险。
一些患有胃部疾病,如胃动力不足、幽门梗阻的患者,由于胃蠕动功能减弱或食物排出受阻,食物残渣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更易聚集成结石。而某些特殊职业人群,如从事矿产业、建筑行业的人员,工作环境中粉尘较多,若防护不当,可能吸入大量粉尘,这些粉尘进入消化道后,也有可能成为胃结石的核心物质。
胃结石怎么防治?
预防胃结石,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至关重要。避免空腹食用柿子、山楂、黑枣等食物,且食用时要控制量,不宜过多。对于老年人、儿童及胃肠功能较弱者,更需谨慎。进食时应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有助于消化。
若患有胃部基础疾病,应积极治疗,改善胃动力,维持胃部正常生理功能。定期体检也不可或缺,通过胃镜等检查手段,能够早期发现胃部异常,及时干预。
一旦确诊胃结石,治疗方案需根据结石大小、类型、患者身体状况等综合制定。对于较小的胃结石,可通过药物治疗,如使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以中和胃酸,溶解部分结石成分,同时配合促胃肠动力药,促进结石排出。若结石较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可考虑内镜下治疗,借助胃镜,采用激光碎石、圈套器碎石等方法,将结石粉碎后分次取出或让其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当胃结石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胃穿孔、肠梗阻时,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胃结石虽不常见,但只要我们重视饮食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即便患病,也能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恢复胃部健康,远离胃结石带来的困扰。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消化内科 刘小梅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