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移植犊牛。黄树丛/摄
近年来,凭借稀有奶源、高营养、醇厚口感等产品优势,水牛奶正以更高频率走向消费者餐桌。
水牛奶,顾名思义就是水牛产的奶。我们平常喝的牛奶主要是黑白花奶牛(也叫荷斯坦奶牛)产的奶。水牛奶的产量相对较低,但其营养价值却非常高。
5月27日,皇氏赛尔公司在南宁市江南区根竹中巴奶水牛繁育示范牧场举行了“全国首批巴基斯坦胚胎移植犊牛成果展示仪式”。今年4月,我国首批引进自巴基斯坦的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在根竹中巴奶水牛繁育示范牧场成功繁育出首批犊牛,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业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更探索出科技赋能种业振兴的新路径,为广西特色奶水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紧密携手
破解种源“卡脖子”难题
广西作为全国最大水牛奶核心产区,拥有丰富的水牛养殖资源和悠久历史,但水牛奶业发展面临奶水牛优质种源总量不足、种源退化、奶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牛奶产业的发展。本土水牛通过传统杂交方式改良产奶量,需要历经12年,且杂交水牛的产奶效果十分有限,难以满足水牛奶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亟需引进国外高产奶水牛种源或胚胎技术以优化遗传性状。
面对奶水牛产业“卡脖子”的种源难题,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巴两国依托互补的农业资源优势,开展深度合作。2023年,由皇氏赛尔公司负责实施的巴基斯坦水牛引种项目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境外重点项目和“中巴经济走廊”首批农业项目。广西农业农村厅、南宁海关等部门通力合作,通过整合广西水牛研究所和广西大学的科研力量,与巴基斯坦紧密携手,在奶水牛胚胎繁育技术研发领域攻坚克难,成功在巴基斯坦生产出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并于2024年6月引进5000枚优质胚胎。2025年4月,首批50多头巴基斯坦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移植犊牛顺利出生。据了解,这批犊牛成年后每个泌乳期的奶产量在3~5吨/头,较本土水牛的1.8吨大幅提升。同时,胚胎工程技术将品种改良周期从12年缩短至28个月,有效解决了我国奶水牛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
协同创新
推动成果落地生“金”
当前全球水牛奶占原奶产量15%,预计2030年将提升至30%,而我国水牛奶产量仅占乳业总量0.15%,存在巨大市场缺口。缺口如何补齐,广西能否把握先机?
开展协同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让成果落地生“金”。中巴合作首批牛犊繁育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高产奶水牛核心种源空白,更构建起“境外引种—境内扩繁育种—联农推广”的智慧化育种体系。通过两年多探索,项目形成的种质创新、智慧养殖、联农带农三大机制,推动中巴科技“联姻”创新成果在广西落地转化。据测算,技术全面推广后,广西水牛奶产量有望突破50万吨,有效破解了南方乳业“奶源不足”和“北奶南运”的发展瓶颈,同时带动全产业链形成超千亿元产值。到2027年可实现年培育5000头高产奶水牛犊,带动合作农户户均增收2.4万元。
智慧升级
共绘种业振兴新图景
在中巴合作的基础上,广西正加速推进国家级奶水牛育种平台建设。该平台将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打造集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技术研发与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我国奶水牛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同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首批巴基斯坦尼里-拉菲奶水牛胚胎移植犊牛诞生,打破奶水牛种业遗传资源依赖和技术壁垒,为南方草畜资源高效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范式,更为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奶水牛种业升级贡献了“中国方案—广西样板”。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随着中巴合作的持续深化和国家级育种平台的建成,广西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构建中国—东盟奶水牛种业创新高地,推动特色产业迈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阶段,为保障国家奶业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为中巴农业合作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 | 广西科普传播中心 蔡良佳
来源: 大众科普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