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专家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具有较大健康危害。
症状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1、发热
急起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d~7d。部分患者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持续3d~5d恢复正常。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症状。
**2、**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晨间较重,严重者不能活动,通常1周~3周缓解。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3、皮疹
发病后2d~5d,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
与登革热的区别
尽管均由伊蚊传播且症状重叠,但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急性发热伴多关节疼痛的患者,尤其是近期从已知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返回的旅行者,应考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可能,确诊需经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从患者血清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或分离到病毒可确诊。
基孔肯雅病毒抗体通常在发病5天后检出率开始上升,急性期样本检测呈阴性的患者,应获取恢复期血样本检测抗体,若IgG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升高,则可以确诊。IgM抗体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可提示近期感染的可能性,不作为确诊手段。
如何治疗基孔肯雅热?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如退烧、止痛。因此防控的核心是“切断蚊子传播链”。以下是4条“黄金法则”,人人都能做到:
一、控制传染源:患者要“防蚊隔离”
患者在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5天内,血液中含有病毒,会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他人。因此:
1、患者需在家或医院隔离,避免被蚊子叮咬(如使用蚊帐、关闭门窗)。
2、家属照顾患者时,要做好防蚊措施(穿长袖、涂驱蚊剂)。
二、切断传播途径
蚊子是传播基孔肯雅热的“中间媒介”,消灭蚊子的滋生地是最有效的方法:
1、清积水:每周检查家里的花盆、水桶、轮胎、空调滴水管等,彻底倒干积水(蚊子的幼虫“孑孓”生活在积水中)。
2、防叮咬:夏秋季尽量避免在清晨和傍晚等蚊子活跃时段出门;穿长袖上衣、长裤,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等等。
3、灭成蚊:使用蚊香、电蚊拍、灭蚊灯等,室内可安装纱窗、蚊帐,尤其是儿童和老人的房间。
三、保护易感人群
所有人尤其是孕妇、儿童、老人流行季节(夏秋季)尽量减少去草丛、树林、积水多的地方。
如需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提前查好当地疫情,携带驱蚊剂、蚊帐,返回后12天内若有发烧、关节痛,立即就医并告知出行史。
四、社区联动:共同清理”公共积水“
基孔肯雅热的防控需要社区参与,比如:
清理小区的下水道、化粪池、公园池塘的积水;定期喷洒灭蚊药(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宣传防蚊知识,提高居民意识。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宣传法制科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 宣传法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