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经常会碰到患者家属,在患者术后恢复饮食时第一反应是“熬点粥喝吧”。粥真的是术后恢复的“黄金食品”吗?其实不然,单纯依赖粥类食物可能无法满足术后患者全面的营养需求,甚至可能延缓康复进程。
粥在中国术后饮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源于几个传统认知:粥经过长时间熬煮,米粒充分糊化,质地柔软,理论上更容易被虚弱的消化系统接受;粥以液体为主,被认为能够"滋润"术后干燥的口腔和消化道;粥的温和性质被视为不会"刺激"手术创面。这些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特别是对于胃肠手术后的初期恢复阶段。
然而,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普通白粥的营养构成存在明显缺陷。一碗典型的大米粥(约200ml)仅能提供70千卡-100千卡热量和2克-3克蛋白质,远低于术后患者的实际需求。相比之下,同样体积的软米饭和一碗鸡蛋羹,含有更高的热量和优质蛋白质。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每日摄入足量的蛋白质来支持组织修复,仅靠喝粥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可能表现为伤口愈合延迟、体力恢复缓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那么如何“喝粥”能兼顾易消化和营养呢?我们可以通过在基础白粥中添加蛋白质(如鱼肉茸、鸡蓉、蛋花)、健康脂肪(如芝麻粉、坚果碎)和维生素(如胡萝卜泥、菠菜碎)来提升粥的营养价值。例如,鸡肉粥(去皮去脂)能提供优质蛋白质,蔬菜粥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而小米粥则富含B族维生素和植物蛋白。
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减少进食粥类,可通过搭配蛋白质(如鸡蛋、豆腐)或选择粗粮粥(如燕麦粥)来减缓血糖波动。肾功能不全患者,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蛋白质总量和来源,通常建议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等优质低蛋白食物。
术后饮食不是越"清淡"越好,而是越"科学"越好。
□温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管护师郑霜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