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里常听到家长问,为啥别的孩子要滴散瞳眼药水,我家不用?又有一些家长则对“散瞳验光”常有顾虑,怕孩子点了药水后怕光、看不清作业……

一、 何时需要散瞳验光

散瞳验光(也叫睫状肌麻痹验光),是用特殊眼药水让孩子眼睛里的“调焦肌肉”(睫状肌)暂时放松休息。这样,医生就能避开孩子自身调节力的干扰,测出眼睛最精准的近视、远视或散光度数。以下情况,通常需要做:

1. 第一次发现看不清:比如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筛查视力差,或者家长注意到孩子看东西眯眼、歪头等。这时候散瞳能帮医生准确判断是“假性近视”(调节紧张造成的暂时模糊)还是“真性近视”(眼球结构变化的视物不清)。

2. 年龄小的孩子(特别是12岁以下):年龄越小,眼睛的“调焦”能力越强,普通检查很容易把度数测低了(尤其远视)或测不准(尤其是混合散光)。散瞳是给小朋友测准度数的“金钥匙”。

3. 检查结果忽高忽低: 同一天不同时间测视力,度数相差比较大,说明孩子眼睛“调焦”不太稳,散瞳能给出一个“基准值”。

4. 高度远视、斜视、弱视的孩子:

高度远视:常规验光只能检出显性远视,睫状肌麻痹下才能检出的部分称之为隐性远视。显性远视+隐性远视就是我们完整的远视度数,当这个度数高出一定程度时,会造成孩子弱视,因而高度远视需要散瞳验光。

斜视:需要弄清楚是不是因为度数不准(远视、散光)引起的,散瞳能帮医生决定是配眼镜还是需要手术。

弱视:治疗的关键是配上度数准确的眼镜。散瞳后的验光结果,是保证眼镜准确、治疗效果好的基础。

二、 什么时候可以不做散瞳?

随着孩子长大,视力情况稳定下来,或者已经有了详细的视力档案,很多常规复查就不一定都要散瞳了:

1. 定期复查的戴镜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确诊近视且一直规律戴镜,近期近视度数一直比较稳定,定期复查时只需进行普通验光和视力检查,医生会根据验光度数及视力变化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眼镜,此种情况则无需进行散瞳验光。

2. 已经确诊且度数稳定: 如果孩子之前已做过散瞳且明确了屈光不正状态,医生评估后认为眼睛“调焦”影响不大,之后的复查流程就可以简化。

3. 初步视力筛查(非诊断性): 比如学校或社区的视力检查,目的是快速发现可能有问题的孩子,让他们去医院做详细检查,这种筛查不需要散瞳。

4. 眼睛“调焦”稳定的青少年: 这个年纪的孩子,眼睛自身的调节力相对弱,医生通过医学验光即可准确判断度数,则无需进行散瞳验光。

5. 有特殊情况的孩子: 比如对散瞳药水过敏的孩子,或者医生评估有某些特定眼部疾病(比如闭角型青光眼风险)不适合散瞳的孩子,医生会选择其他安全的检查方法。

补充: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可能需要散瞳)

近视度数长得特别快的孩子(比如半年涨了100度以上): 度数变化大,通过散瞳能确定真实的度数增长趋势,医生可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近视防控方案(比如换眼镜、加强户外等)。

三、 给家长的小贴士

1. 相信医生,主动沟通: 检查前跟医生详细说说孩子视力情况、以前有没有眼病、对什么药过敏。主动问问医生:这次需要散瞳吗?为什么?有没有替代办法?散瞳后会有哪些不舒服(比如怕光、看近处模糊)?多久能好?

2. 散瞳药水有两种: 医生会根据情况选“快散”(药效几小时就过去)或“慢散”(药效强,完全恢复可能要2周~3周)。不是恢复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医生选哪种是根据孩子眼睛的需要。

3. 坚持建立视力档案:定期(建议至少每半年一次)带孩子做专业视力检查,把每次的结果记录下来。这份连续的档案比纠结某次做不做散瞳更重要,它能帮助医生看清孩子视力变化的轨迹。

4. 别怕必要的散瞳:如果医生明确建议做散瞳,说明他已清楚孩子眼睛的真实情况、制定正确的干预方案(比如要不要戴镜、如何防控近视加深)非常重要。虽然有点小麻烦(怕光、看不清近处几天),但这是为了孩子长远的视力健康。

5. 散瞳很安全:家长们不用太担心。散瞳只是让眼睛的“调焦肌肉”暂时休息一下,药效过了,眼睛就完全恢复了,不会影响孩子视力发育。需要注意的是: 散瞳后孩子看近模糊、怕强光,家长要看好孩子,避免磕碰摔倒。出门记得给孩子戴好太阳帽或儿童墨镜,遮挡强光。

孩子的眼睛就像正在成长的小树苗,科学的检查是细心呵护的根基。散瞳验光是一把重要的“尺子”,能帮医生量出最真实的度数,但它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每次都要用。在专业医生的评估下,为孩子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式,下次带孩子查视力,带着这份了解,和医生聊聊吧!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