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雪峰 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审核:储开岳 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技师

作为治疗肿瘤的三大手段之一,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随着计算机和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端治疗设备的出现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放疗已经摒弃落后的二维技术,迈入以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为核心的精准治疗时代。

要实现真正的精准治疗,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术,也离不开患者的积极配合。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欲行其事,先利其器”,只有确保放疗每个环节的精准,才能实现真正的精准治疗。本文以使用最广泛的C型臂直线加速器为例,通俗地介绍放疗的各个流程,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放疗,从而配合精准治疗。

一、确定放疗

放疗前,医生会在诊室里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评估患者是否适合做放疗。同时,明确放疗的目的——是根治性(消灭肿瘤),还是姑息性(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并确定采用哪种放疗技术。之后,医生会开出放疗申请单,还会告诉患者放疗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以及放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体位固定

根据医生开具的放疗定位申请单,模具室的放射治疗师会为每个患者定制个性化的模具,用于体位固定,这样做是保证患者能保持固定的姿势,确保后续每次治疗中的姿势均保持一致。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是真空负压袋和热塑网膜。使用真空负压袋时,先将其展平后,让患者以固定姿势躺入其中,再利用气泵抽真空后完成塑型。热塑网膜的操作则是先将其放在70 ℃恒温水箱中软化,迅速取出后贴合患者体表,待冷却后成型。根据需要,还可在其下方搭配使用真空负压袋、发泡胶、可塑性头枕和体膜等辅助固定。

此外,根据治疗部位的不同,患者在制模前需做好相应的身体准备,如剪短头发、憋尿及排空肠道等,而体位固定的目的是保证患者获得可接受和重复性高的体位。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模拟定位

模具固定好之后,就进入了模拟定位阶段,这一步通常会采用CT模拟定位。定位医生使用之前体位固定时的模具,将患者固定妥当,然后利用三维激光灯,在患者体表或体膜上做标记并贴上“金点”,之后进行CT图像扫描,这样,一幅包含患者肿瘤信息的“地图”就采集完成了。扫描完成后,CT图像将传输到医生工作站。接下来,患者只需等待医生通知具体的放疗时间即可。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靶区勾画

当定位的CT图像传输到医生工作站后,医生需要在这幅“肿瘤地图”上分别标记出需要消灭和保护的“目标”。

首先,医生将肿瘤和需要照射的区域在CT上勾画出来,接着,将周围正常的器官和需要保护的器官勾画出来。等这些关键区域(医学上称为“靶区”)都勾画完毕,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医嘱,明确肿瘤的放疗剂量。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五、制定治疗计划

接下来,放疗物理师会依据放疗医生的处方剂量制定治疗计划,调整加速器每个角度的剂量权重,确保肿瘤治疗区域接收到最大的放疗剂量,同时,让周围器官接收的辐射剂量降至最低,最终实现既能有效消灭肿瘤,又能最大程度保护正常组织器官的治疗目标。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六、位置验证

制定治疗计划后需要对患者的治疗中心进行位置验证。在CT或模拟机下采集影像资料,复核治疗中心,保证患者接受治疗的位置与治疗计划中的位置一致。

图6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七、剂量验证

物理师需要对剂量的准确性进行验证。使用电离室模体模拟患者在加速器上进行模拟治疗出束,电离室模体会生成剂量数据,并与计划中的数据进行对比,确保剂量的准确性。

图7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八、计划实施

完成位置验证和剂量验证后,患者就可以开始正式放疗。放射治疗师会按照CT定位时的体位要求,用模具将患者固定好,再依据体表标记线完成摆位。之后,先通过加速器自带的锥形线束CT进行扫描,采集当前的图像并与治疗计划中的图像进行对比,通过移动治疗床校准位置,确认无误后开始出束治疗。单次放疗时间约5分钟。

第一次放疗结束,患者后续只需按照预约时间接受放疗即可。放疗的常规分隔模式通常是一天1次,一周5次。根据放疗总剂量和单次剂量,整个放疗疗程通常会持续0.5~1.5个月。

图8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