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怡燃 刘亦腾 周伊 西安医学院

审核:肖新莉 西安交通大学 副教授

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但是我们经常在日常用餐时谈笑风生,一不小心就发生“呛咳”。那么呛咳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发生后如何紧急处理?让我们先从食物进入食管的过程开始入手,一步步来揭秘吧。

一、食物进入食管的过程

食物进入口腔后,会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并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接着,舌头上抬,使食团滑向咽部。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将“咽”和“喉”混为一谈,但两者并不相同。咽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位于口腔、鼻腔和喉腔后方,食管上方。如果我们将人体头颈部在正中分开,从侧面观察(图1)可以看到:从鼻孔向后可进入鼻腔,鼻腔下方的空间是口腔,鼻腔与口腔之间的分隔称为腭(顺着上牙向上舔就能舔到腭),腭又分为前方的硬腭和后方的软腭;在鼻腔和口腔的后方分别是咽的鼻咽部和口咽部,在口咽的下方是喉咽,喉咽向下通食管。而喉是指颈部以软骨为支架的器官,其内部空间称为喉腔。喉腔向后上与喉咽部相通,向下则通气管。因此,喉与咽在位置和功能上是完全不同的结构,千万不要搞混了。

图1 咽喉部解剖结构(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食物顺利通过口腔后,在接下来的道路上有两扇门,一扇叫软腭,一扇叫会厌。当吞咽时,软腭上抬,关闭进入鼻咽的路线,而会厌负责封闭去喉的路线,这样食物就只能单向流入食管了(图2)。

图2 吞咽过程(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进食时呛咳是如何发生的?

由上述可知,当我们吞咽时,喉腔是无法通过气体的,所以我们的呼吸也是暂停的。可是,如果我们一边吃东西一边说话,会厌这扇门来不及关闭,食物就很容易误入喉腔而引起呛咳,如图3所示,严重时甚至会发生喉阻塞,进而导致窒息!

图3 会厌未关闭导致误吸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除以上情形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可能导致呛咳。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的退化,如呼吸功能、咳嗽反射、肌肉协调能力的衰退,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易呛咳等症状,这种属于生理性呛咳。

三、一旦发生呛咳,如何急救?

正确做法是,如果气道没有完全阻塞,我们应采用低头拍背法,立即停止进食,让患者低头,通过拍背增加咳嗽反射,以帮助异物排出。如果发现气道被完全阻塞,应当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它是通过挤压腹部,利用肺部残余气体形成一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气流进入气道,冲出梗阻异物,使患者恢复正常呼吸。因此“海姆立克急救法”又称“腹部冲击法”。

切忌在患者直立或不当体位时采用拍打患者背部或抚顺胸口,或试图将手伸入口腔取出异物,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可能使异物被更深地吸入呼吸道,加重患者不适感或导致窒息。

海姆立克急救法针对不同人群和场景,主要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儿童海姆立克急救法、婴儿气道异物阻塞急救法,以及适用于独自一人时的单人海姆立克法。

1.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 具体操作为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前脚置于患者双脚间呈弓步状,患者处于前倾位,头部略低,嘴张开,这有利于气道异物被排出。施救者一只手握拳,以大拇指与示指侧对准患者肚脐上约两横指处。另一手置于握拳手的小指侧并握紧,双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后上方压迫其腹部1~5下,反复有节奏地进行,以形成气流把异物冲出。这种急救人们又称之为“生命的拥抱”(图4)。

图4 海姆立克急救法(成人)(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孕妇或是肥胖人群发生呛咳,我们就不能使用腹部冲击法,而是要改用胸部冲击法(图5)。救护人员站在伤病员的背后,两臂从伤病员腋下环绕其胸部。一手握空心拳,将拳眼置于伤病员胸骨中部,注意避开肋弓及剑突。

图5 对于孕妇和肥胖人群施救姿势(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儿童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1~8岁儿童,其实施急救法的要领与成年人相同,如果儿童身材小,成人施救时需要坐、跪在儿童身后。

3.婴儿气道异物阻塞急救法 若是1岁以下的婴儿发生气道异物阻塞,则不可做“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免伤及腹腔内器官,可以给予“拍背压胸法”。

(1)拍背法:让婴儿趴在大人前臂,头部放低,使其低于胸部,在其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1~5次。

(2)压胸法:拍背法无效时将婴儿翻转,脸朝上,在婴儿胸廓下用示指及中指快速挤压。重复拍背和压胸动作直到气道异物吐出。切忌将婴儿双脚抓起倒吊拍打背部,这样做会增加婴儿颈椎受伤的风险。若在施救过程中孩子发生意外,家长千万不要惊慌,应尽快送往医院急救,以免延误诊治时机。

4.单人海姆立克法 如果是独处情况下发生喉阻塞,我们就要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自救(图6)。自救者可以用左手握住握拳的右手,将其抵在上腹部并使劲向上挤压,或将上腹部抵在物体边缘并迅速挤压,可以起到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效果。

图6 单人海姆立克法(自救)(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如果海姆立克法有效,患者会恢复呼吸。如果患者已陷入昏迷,应给予患者仰卧位,救护者两腿分开跪在患者大腿外侧地面上,双手叠放,用手掌根顶住上腹部,迅速向前上方压迫,打开患者嘴巴,如异物已被冲出,迅速掏出清理。如果无效,患者没有呼吸,意识丧失,则应开始心肺复苏,循环进行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每一次人工呼吸前检查口腔有无冲出的异物,可迅速用手指从口腔一侧勾出。同时拨打“120”,迅速送医处理。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