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桥面结冰导致交通事故,夏天路面高温引发车胎爆胎——基础设施的“温度病”如何破解?近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团队研发出一种“智能温控混凝土”,通过3D打印人工骨料储存相变材料(PCM),掺入碱激发矿渣混凝土后,不仅能在零下5℃阻止表面结冰,还能将28天抗压强度维持在42.5MPa。这项发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的技术,既减少了水泥使用(降低碳排放),又赋予混凝土“冬暖夏凉”的调温能力,为智慧基建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混凝土的“双重困境”:高碳排与低温脆化

普通混凝土依赖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生产1吨水泥会排放约0.8吨二氧化碳,全球水泥行业碳排放占比达8%。而在寒冷地区,混凝土路面和桥梁还要面对“冻融循环”的威胁——水渗入裂缝后结冰膨胀,如同“冻豆腐”般逐渐碎裂。为除冰撒下的氯盐融雪剂,更是会加速钢筋锈蚀,导致路面寿命缩短30%。

相变材料(PCM)本是理想的“温度调节器”,能在特定温度(如5℃)通过固液相变吸收或释放热量。但直接掺入混凝土时,PCM容易泄漏,就像“油洒进面团”,既降低强度又污染环境。此前用轻质骨料吸附PCM的尝试,又因骨料强度不足难以推广。

3D打印“储热外壳”:给PCM穿上“塑料铠甲”

团队另辟蹊径,用3D打印技术制造“储热胶囊”:

  • FDM打印:用玉米淀粉制成的PLA塑料丝,层层堆叠出直径8mm的中空球体,密度仅0.93g/cm³(比水还轻),但垂直抗压强度达12.7MPa(约为普通红砖的2倍)。
  • SLA打印:紫外光固化树脂打印出更致密的球体(密度1.35g/cm³),强度均匀(8.1-13.5MPa),表面光滑如玻璃珠。

两种“胶囊”内部注入生物基PCM(94%可再生成分,熔点5℃),就像给“能量海绵”套上坚固外壳。实验显示,这些3D打印骨料在混凝土中既不泄漏PCM,又能让热量自由进出。

实验室里的“冰火考验”:-5℃不结冰,强度堪比普通混凝土

团队将3D打印骨料按15%、30%体积比替代天然骨料,掺入碱激发矿渣混凝土(用工业废渣替代水泥),进行了多项测试:

抗冻测试中,当环境温度降至-5℃,普通混凝土30分钟内表面结冰,而含15% SLA骨料的混凝土表面温度始终保持在-1.3℃以上,4小时无冰形成。PCM就像“隐形电热毯”,通过释放相变潜热(191.9J/g)让表面温度比基准组高3.7℃,延缓冻结时间达1小时。

抗压强度方面,15% SLA组28天强度达42.5MPa,接近基准组的43.6MPa;即使30%替代率,强度仍有32MPa,满足市政道路设计要求。耐磨性测试显示,30% SLA组质量损失比基准组减少54%,相当于路面寿命延长近一倍。

环保效益同样显著:碱激发矿渣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减少80%水泥用量,3D打印骨料则缓解了天然砂石资源枯竭问题。团队测算,若推广该技术,每公里公路可减少碳排放约200吨。

从“实验室样品”到“工程应用”:还需突破成本关

这项技术的创新点在于“三合一”:3D打印解决PCM封装难题,碱激发矿渣实现低碳,PCM赋予调温功能。但目前3D打印骨料成本是天然骨料的5倍,大规模应用需优化打印效率。团队计划下一步用回收塑料作为打印材料,同时设计带纹理的骨料表面增强与混凝土基体的粘结力。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