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丹阳 周伊 西安医学院

审核:肖新莉 西安交通大学 副教授

牙齿上悄悄冒出个小黑点?吃点冷热酸甜就“酸爽”得不行?别大意,这很可能是“龋齿”。你知道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洞’,很可能正在对你的牙齿发起侵蚀!如果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导致牙疼难忍、牙齿缺损甚至脱落。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龋齿。

一、什么是龋齿?

龋齿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疾病,也称为蛀牙或龋病,是牙齿硬组织受到多种细菌和糖类食物的影响而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它是由于牙齿表面附着的食物残渣和细菌等微生物,在口腔内酸性环境下,与牙齿表面钙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腐蚀现象。其特点是牙齿表面出现明显的黑斑或白斑,并伴有牙齿敏感和疼痛等症状。

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3个阶段。

(1)浅龋:龋坏限于釉质,一般无明显龋洞,无明显症状,探查也无反应。

(2)中龋:龋坏已到达牙本质浅层,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有敏感症状。

(3)深龋:龋坏已到达牙本质深层,有较深龋洞,还未累及牙髓,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疼痛,但刺激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齿严重时可以导致牙髓炎和根尖周炎,未经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最终发展结果是牙冠破坏、牙齿丧失。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龋齿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1.口腔卫生不良 长期忽视口腔卫生会导致食物残渣在牙面上积累,为细菌提供养分。例如,许多小朋友刷牙不够认真,方法也不正确,一些难以触及的区域无法刷干净,导致口腔微环境失调,促使牙斑菌迅速聚集。

2.微生物作用 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等致病菌大量繁殖并产酸,会侵蚀牙齿表面的钙质。牙齿本身耐酸性差,细菌易附着在牙面表面形成牙菌斑,因此很容易发生龋齿。

3.食物糖分含量高 含糖量高的食物会加速细菌的繁殖和产酸过程,使牙齿更易受到侵蚀。比如小朋友爱吃甜食,其中又常含有大量的糖分,易发酵产生酸,侵蚀牙齿而发生龋齿。

4.宿主因素 个体的牙列结构、唾液成分等差异,也会影响龋齿的发生和发展。

三、如何诊断龋齿?

龋齿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牙齿表面的黑斑或白斑,以及患者对冷热刺激的敏感程度来判断是否为龋齿。同时借助X线片或口腔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龋洞的深度和范围,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如何预防龋齿?

保持口腔卫生,用认真正确的方法刷牙,饭后及时漱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尽早发现牙病。注意饮食,控制糖分摄入,晚上睡觉前尽量不吃或者少吃甜食,吃完要及时刷牙。多吃水果、蔬菜、粗粮,增强牙齿的咀嚼力。

此外,窝沟封闭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这是一种专门针对青少年牙齿保护的预防措施,尤其适用于那些刚刚萌出的恒牙。青少年正处于牙齿替换的关键时期,恒牙刚刚萌出,牙齿窝沟较深,容易积聚食物残渣和细菌,从而导致蛀牙的形成。通过窝沟封闭技术,可以在这些易患蛀牙的部位涂上一层保护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一层屏障,有效隔绝细菌和食物残渣,从而降低蛀牙的风险。

窝沟封闭不仅适用于青少年,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他们的牙齿窝沟较深,同样可以采用这一方法进行预防。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五、如何治疗龋齿?

1.药物治疗 早期龋齿,可采取药物治疗,如氟化物等,以抑制细菌生长和减缓病情发展。氟化物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它能够强化牙齿的珐琅质,使其更加坚固,从而抵抗酸性物质的侵蚀。除了氟化物,还有一些其他的抗菌药物,如氯己定,它们可以用来局部清洁牙齿表面,减少细菌数量。此外,一些含有矿物质的牙膏和漱口水也可以辅助治疗早期龋齿,通过补充牙齿流失的矿物质来修复微小的蛀洞。

2.充填治疗 中晚期龋齿,需进行充填治疗。医生会去除龋坏组织,用充填材料填补牙洞,这是最常见的龋齿治疗方法之一。在进行充填治疗之前,医生通常会先进行彻底的清洁,使用钻头或其他工具去除所有腐烂的牙质。然后根据牙齿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充填材料。金属材料如银汞合金因其耐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现代牙科更倾向于使用树脂或陶瓷材料,因为它们的颜色更接近自然牙齿的颜色。充填过程通常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患者舒适。治疗完成后,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得到恢复,患者可以正常咀嚼和说话。

3.根管治疗 对于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等严重并发症的龋齿,需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的牙髓和根管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再行充填或修复治疗。根管治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牙髓治疗方法,需要经过多个治疗步骤才能完成,目的是保留整个患牙或牙根。首先,医生会通过局部麻醉确保患者无痛,然后在牙齿上钻一个小孔,以进入根管系统。使用专门的工具清除感染的牙髓组织和细菌。之后,根管会被彻底清洁和消毒,并填充以防止再次感染。最后,通常会在牙齿上放置一个临时的填充物或牙冠,以保护牙齿并恢复其外观和功能。根管治疗后,牙齿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愈合,但这种方法可以避免拔牙,保留患者的自然牙齿。

重视口腔卫生,增强防龋意识,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龋齿,保持牙齿健康,才能笑口常开。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