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怎么来的?”“在学习深时地球时如何与生活相结合?”“恐龙是怎样在地球上诞生的?”……7月28日下午,由浙江省科协主办,都市快报·橙柿互动以及浙江省科技馆联合承办的“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主题科普活动在浙江省科技馆成功举办。现场,小朋友们热烈提问,充满好奇心。

此次活动是浙江省科协推出的“走近‘国之重器’”系列专题活动的第一场,聚焦深时数字地球(DDE)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领衔科学家团队,向社会公众深入解读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的奥秘,并展示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浙江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胥伟华在开场致辞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专门指出: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胥伟华进一步表示,“国之重器”是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利器,包括暗物质暗能量研究、黑洞研究,宇宙、天体、宇宙生命起源等,这些方向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可以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实现重大飞跃,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

“越想象,越超乎想象。你我都可以探索地球,改变世界。”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周成虎作为特邀嘉宾进行了《从“四大演化”到“四深探索”:揭示地球的密码》主题分享,他从地球科学引入,告诉大家地球是四维复杂动力系统,不仅包括现代地球的三维空间系统(深空、深海和深地),也包括46亿年地球演化史的时间维系统(深时)。

他介绍,地球科学就是拓宽人类认知边界的学科,当下人类认知的前沿就在“四深”——

穿越过去,揭示地球演化的密码;

深入地心,探索地球的骨架;

潜入海底,揭开蓝色星球的面纱;

仰望星空,追问宇宙的起源和未来。

此外,他还介绍了DDE计划的发起背景、国际合作情况及其阶段性成果,阐述了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重建地球演化的数字模型。同时,他还指出,DDE计划不仅促进了全球地球科学家与数据科学家的合作交流,也为研究地球物质演化、地理环境变迁、生命起源与演化以及气候演变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和视角。

科学沙龙环节,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杜震洪、浙江大学教授饶灿、浙江大学副教授苏程等多位专家,围绕地球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全球数据共享与跨学科合作、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讨论。现场气氛热烈,观众积极参与提问互动。


此次“走近国之重器”年度特别策划活动还纳入了“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活动,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深时数字地球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也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未来一个月内,省科协还将陆续推出三场精彩纷呈的“走近国之重器”科普活动,分别聚焦省肿瘤医院重离子治疗项目、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这几个“国之重器”。

这些“国之重器”的出现不仅为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提供助力,还为浙江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下了基础,更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向未来的大门。因为有这些国之重器和科学家们的存在,未来不再是空洞的想象,科技也不是冰冷的技术。期待这些活动能够让更多人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科技的力量。

(来源:浙江省科协、都市快报)

===========================================================================================================================================================================================================================================================================================================================================================================================================================================

来源: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