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检查和日常视力筛查中,视力表如同一把精准的“尺子”,丈量着我们的视力健康状况。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对视觉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对眼部疾病诊断技术的持续改进。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长沙爱尔眼科医院屈光科成喆医生,一起来了解视力表的起源与发展。

一、视力表的诞生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视力检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1843年,德国眼科医生赫尔曼・斯内伦(Hermann Snellen)发明了我们如今常见的斯内伦视力表(Snellen Chart)。

当时,铁路行业兴起,需要大量视力合格的工人来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筛选铁路工人视力成为了迫切需求,斯内伦视力表应运而生。它采用不同大小的字母作为视标,字母的大小、排列以及检查距离都有严格的数学公式计算依据,从那时起,视力表开始在眼科领域崭露头角。

其实,在斯内伦视力表出现之前,人类早已意识到视力的重要性。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思考视觉的成像原理,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视力检测方法。而在中国古代,《黄帝内经》中虽有“五色”“五轮”等关于眼与脏腑关系的记载,但未提及视力的量化检测。直到清朝,《管子》一书中首次出现“视力”一词,但仍未发展出成熟的视力检测工具。

二、早期视力表的局限性

斯内伦视力表的诞生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但早期的视力表仍存在不少局限。它主要采用英文字母作为视标,对于不熟悉英文字母的非英语国家人群来说,使用起来受到一定限制。而且,视力表的分级较为粗糙,相邻两行视力值之间的差距较大,难以精确反映视力的细微变化。

比如,从1.0到0.8,跨度较大,对于一些需要精准视力测量的场景,如眼科手术效果评估等,就显得不够精准。此外,视力表的设计主要针对中心视力的检测,对于视野缺损、周边视力异常等问题无法有效筛查,这就导致一些视网膜周边病变、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等问题容易被忽视。

三、视力表的改进与多样化

为了克服早期视力表的不足,各国科学家纷纷投入研究,视力表逐渐走向多样化和精细化。在英美国家,除了继续优化斯内伦视力表,还出现了对数视力表(Logarithmic Visual Acuity Chart),它以几何级数排列视标大小,分级更细腻,能更精准地测量视力变化。

例如,视力值从0.1到1.0,每相邻两行之间视力值相差0.1的倍数,这使得视力检查结果更加精确,尤其适用于科研和临床需要精确测量视力的场景。

在亚洲,日本根据本国国情和文字特点,开发了适合日本人的视力表,采用日文汉字或假名作为视标。中国也紧跟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对数视力表。

对数视力表不仅分级精细,还采用了统一的视标设计标准,无论是字母、数字还是图形视标,都严格按照特定的几何形状和大小比例制作,减少了视标设计对视力测量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还增加了多行不同视力值的视标,扩大了视力检查的范围,能够更全面地评估视力状况。

四、现代视力表的特点与应用

现代视力表不仅在设计上更加科学合理,还结合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电子视力表应运而生,它通过电脑控制视标的显示和切换,可以自动记录检查结果,减少了人为误差。

而且,电子视力表还能根据不同光照条件和环境要求进行调整,模拟各种实际用眼场景,为视力检查提供更真实的参考。例如,在评估驾驶员夜间的视力状况时,可以调节电子视力表的亮度和对比度,模拟夜间驾驶环境下的视觉条件,从而更准确地判断驾驶员的视力是否符合夜间驾驶要求。

在视标设计方面,除了传统的字母、数字视标,还出现了图形视标,如兰式的环形视标(Landolt C)、Tumbling E视标等。这些图形视标不受语言限制,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文化背景的人群,特别是对于儿童和文盲群体的视力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儿童视力表常采用动物图形、卡通形象作为视标,通过让儿童指出图形的正方向或辨认图形的种类来评估视力,大大提高了儿童视力检查的配合度和准确性。

总之,从最初的斯内伦视力表到如今多种多样的视力表,其发展背后是人类对视觉健康不懈追求的体现。视力表作为眼科检查的基础工具,将继续在守护人类视觉健康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了解视力表的起源与发展,不仅能让我们对视力检查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提醒我们关注自身和身边人的视力健康,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双眼始终明亮清晰地看世界。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屈光手术专科 成喆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屈光手术专科 成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