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贞文 林声华
单位:集美大学
说到海洋中的污染
我们通常会联想到
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
工业和生活污水
化学物质泄露等形式的污染
但你知道吗?
水下噪音也是海洋环境中
一种重要的污染源……
在陆地上,建筑工地的轰鸣、高架桥上的车水马龙、街道的熙熙攘攘……我们早已对这些城市噪音司空见惯。
很多人对海洋噪音的认识仍是停留在海洋的表面,我们往往认为海洋是宁静的,大多数生命都安静地生活在海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2022年3-4月,宁上高速(霞浦至福安段)东吾洋特大桥桥墩施工现场,正实施冲击打桩作业。随着打桩冲击锤的启动和持续锤击,附近渔民纷纷反映网箱养殖的大黄鱼出现涌出水面、甚至翻肚等异常现象。
这是怎么回事?
霞浦县高速指挥部、大黄鱼协会、地方政府迅速赶到现场展开实地调查。初步调查显示:打桩锤开锤之后,施工海域内的12个调查养殖区的大黄鱼受到振动和水下冲击波的影响,纷纷跃出水面,反应异常剧烈,有部分鱼甚至翻白死亡,直至停止锤击之后,鱼群才渐渐恢复平静。本次调查中,养殖区鱼排距离打桩位置约500m~5000m不等。
东吾洋特大桥所在位置示意图
东吾洋特大桥效果图
打桩时,距离打桩点3000m的网箱养殖大黄鱼纷纷跃出水面现场照片(左图:打桩前网箱的鱼儿正常游 右图:打桩时鱼儿受惊吓而挤在一起或肚子翻白)
其实,早在明朝嘉靖年间,人们就已经对海洋噪音有所研究,并利用噪音捕鱼。
那时,渔民在发现大黄鱼鱼群后,便将几十条渔船围成半圆圈,继而“敲罟”以棒槌敲击船板,致使大小鱼昏死,从而一网打尽。古时的渔船多为木制,棒槌敲击声震耳欲聋,甚至有穿云裂石之势。大黄鱼属石首鱼科,其耳膜内有耳石,起到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敲击声与大黄鱼耳膜内的耳石产生共鸣,使鱼失去平衡,纷纷翻仰于水面。
敲罟捕鱼示意图
1959年,由于敲罟捕鱼对鱼类资源破坏严重,被明令禁止。历经上世纪50年代敲船渔业发展、60至70年代大量产卵期成鱼和幼鱼被过度捕捞后,野生大黄鱼资源急速衰退。究其原因,除了人心贪婪的因素外,“水下噪音”这一武器的威力也是可见一斑。
大黄鱼受水下噪音影响而导致死亡
当我们把将类似于“水下听诊器”的接收仪器放入水中时,可以发现,无论在海洋的哪个角落,都从未是寂静的。具有敏锐的听觉系统和回声定位系统的鲸豚类哺乳动物,水下噪音对它们的影响尤为显著。
鲸豚类受水下噪音影响而导致“内伤”死亡
即便人类,都难以忍受尖锐的噪音,就算是低频噪音,也不堪其扰。**同理,对于海洋生物而言,噪音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类受到噪音侵扰,可以投诉,寻求解决。但海洋生物却无法逃离,只能默默承受,直到受到伤害。
**如何解决海洋工程噪音污染?**为解决海洋工程噪音污染问题,相关研究团队构建了“水下听诊器”,即水下声学监测系统。
在各类海洋工程施工前提前进行环境背景调查、声学预测和影响评估,合理规划施工时间和区域,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在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开展水下噪音的立体监测,实时了解水下噪音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海洋工程的顺利施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撑。
其意义有:**一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减缓水下噪音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二是解决渔业养殖和工程建设的纠纷,**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在海洋工程建设过程中,直接指导施工,为海洋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渔业和工程建设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水下声波监测现场
来源: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