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和鸡蛋是全球消费最广的动物蛋白来源,但不同鸡种为何有的年产蛋超300枚,有的能在青藏高原自如生存?我国中国农业大学团队构建的鸡图形化泛基因组,首次揭开了这些“隐藏技能”背后的结构变异秘密。这项发表于《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研究,整合了12个鸡种的基因组数据,相比传统方法,结构变异检测效率提升2-3倍,为精准育种提供了“基因导航图”。

传统基因研究的“盲区”:线性基因组为何“看不全”鸡的遗传多样性?

过去,科学家研究鸡的基因依赖单一“线性参考基因组”,如同用一张固定照片记录所有鸡种的特征。但鸡的遗传多样性远超想象——从年产蛋300枚的白来航鸡,到能在海拔3000米生存的藏鸡,再到浑身乌黑的乌骨鸡,它们的DNA差异往往体现在大片段的插入、缺失或重排(即结构变异,SV)。传统方法用短读长测序数据比对线性基因组,就像在拼图时只看边缘碎片,常常漏掉关键拼块。

“比如藏鸡的高原适应基因,可能藏在传统方法看不到的结构变异里。”研究团队解释。为解决这一难题,他们用Minigraph-Cactus pipeline构建了图形化泛基因组:以红原鸡(家鸡祖先)GRCg6a基因组为“主框架”,拼接了白来航、罗德岛红鸡等2个商业品种,以及乌骨鸡、藏鸡、裸颈鸡等9个地方品种的基因组。最终形成的“基因地图集”包含4371万个单核苷酸变异、913万个小插入缺失,以及37万个长片段结构变异,节点和边的数量分别达5.3亿和7.3亿,每10kb窗口就有476个变异节点。

白来航鸡“下蛋冠军”的秘诀:生物钟基因插入与卵泡增殖基因缺失

作为全球养殖量最大的蛋鸡品种,白来航鸡的高产性能一直是育种焦点。通过泛基因组分析,团队发现了666个白来航鸡特有结构变异,其中52.4%是DNA片段插入,47.6%是缺失。最关键的发现藏在生物钟调节基因CLOCK的内含子区——一个661bp的插入片段,可能增强该基因与BMAL1蛋白的结合能力,进而激活卵巢中STAR基因的转录,促进孕酮合成,就像给卵泡发育装上“加速器”。

另一重要变异发生在MKI67基因的外显子区:61bp的缺失可能改变这个细胞增殖标志物的功能,加速卵泡成熟。转录组数据显示,这些变异使相关基因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变化,部分基因外显子区域的测序覆盖度超过3 reads,证实了结构变异对蛋鸡繁殖性能的潜在影响。

藏鸡的“高原生存包”:线粒体基因启动子插入提升能量效率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鸡,面临低氧、低温的极端环境。研究发现,其基因组中MRPS24基因(线粒体核糖体蛋白S24)的启动子区存在94bp插入,这个“能量开关”可能提高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效率,帮助细胞在缺氧环境下更高效地产能。同时,藏鸡大脑中与离子运输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就像给细胞装上“离子泵”,维持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平衡。

有趣的是,不同鸡种的结构变异呈现“环境定制”特征:白来航鸡SYTL1基因(参与胰岛素颗粒分泌)的启动子插入,可能与人工选育下的高能量饲料适应有关;而藏鸡的变异则集中在缺氧应答通路。这些发现为“按需育种”提供了靶点——比如给低海拔鸡种导入藏鸡的高原适应基因,或强化蛋鸡的CLOCK基因变异。

从实验室到农场:仍需跨越“最后一公里”

尽管成果显著,图形化泛基因组的应用仍有挑战。目前对RNA-seq数据的比对率略低于线性基因组,部分小染色体(如29号、34-39号)的组装完整性不足,可能遗漏关键变异。团队计划下一步整合更多地方鸡种数据,并通过CRISPR基因编辑验证变异功能。

对养鸡业而言,这项技术的潜力显而易见:通过检测特定结构变异标记,育种者可在雏鸡阶段预测产蛋量或环境适应性,大幅缩短育种周期。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