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易爷爷患有胆囊结石多年了,偶尔会有右上腹疼痛,吃点药忍忍也就过去了。前几天,他突然感觉肚子胀得厉害,吃什么吐什么,连大便也完全排不出来了。家人见状赶紧将他送往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急诊医生检查发现易爷爷腹部胀气明显并伴有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开了腹部CT检查,放射医学中心姜兵主任医师阅片时发现:在靠近回盲部(小肠与大肠交界处附近)的小肠内,发现了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结石样物体,卡得死死的,把肠子完全堵住了!更值得注意的是,胆囊影像不清,其周围肠道结构紊乱。
结合易爷爷既往有胆结石病史,高度怀疑为**“胆石性肠梗阻”**——胆囊里的结石“跑”到了小肠里,并卡住引发了完全性肠梗阻!
情况危急,易爷爷随即被送进手术室。术中发现证实了医生的判断,医生通过“切开肠壁取石”解决了梗阻,并进行了胆囊切除和瘘口修补手术。所幸救治及时,易爷爷最终转危为安。
易爷爷的经历并非个例。很多人知道胆结石会引起胆绞痛、胆囊炎,甚至胰腺炎,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颗小小的“石头”,如果长期“作怪”置之不理,还可能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引发更凶险的急症——肠梗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不太常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胆石性肠梗阻。
认识“胆石性肠梗阻”:石头是如何“穿墙破壁”堵塞肠道的?
顾名思义,胆石性肠梗阻就是胆囊或胆管里的结石掉落到肠道内,引起肠腔机械性堵塞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
胆囊的石头是怎么“跑”进肠子的?
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关键在于胆囊内结石长期存在引起的炎症和压力:
1.长期炎症刺激:胆囊结石长期存在,特别是如果结石较大、胆囊炎反复发作,持续的炎症会侵蚀胆囊壁。
2.压力增高与粘连:在胆道梗阻(如结石卡在胆囊颈部)或者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胆囊内部压力急剧升高,导致胆囊肿胀。炎症会使胆囊与其周围的器官(最常见的是十二指肠,其次是结肠、胃等)发生粘连。粘连处组织变得脆弱。
3.形成“内瘘”:高压肿胀的胆囊在炎症剧烈的薄弱点(通常是粘连紧密处),像“磨”一样逐渐压迫、坏死、穿透与之粘连的肠壁,最终在胆囊和肠道之间形成了一条异常的通道——胆肠内瘘。这就像一个不该存在的“秘密通道”。
4.结石“借道”入肠:较大的胆囊结石(通常直径>2-2.5厘米)就有可能通过这个瘘道,从胆囊“滚进”相邻的肠道内(最常见进入十二指肠)。
5.肠道内的“长途旅行”与“卡壳”:进入肠道后,结石随着肠道蠕动一路下行。大部分肠道相对宽敞,小的结石可能随着粪便自行排出体外,并不会引起问题。但如果结石足够大(通常大于2厘米),而肠道内又有某些相对狭窄的“关隘”,它就可能被卡住,导致肠道内容物无法通过,形成肠梗阻。最常见的梗阻部位是回肠末端和回盲瓣处。
敲响警钟:勿忽视胆结石,预防胜于救治!
胆石性肠梗阻虽然不常见(占所有肠梗阻的1%-4%,但在65岁以上肠梗阻患者中可占到20%以上),但一旦发生,非常凶险!它常常发生在老年、体弱、有长期胆结石病史的人群中,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一般的胃肠炎、消化不良等。
就像易爷爷的病例,从结石掉入肠道到卡住引发完全梗阻,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时间,延误诊断和治疗会导致肠坏死、穿孔、严重感染等灾难性后果,死亡率较高。因此,我们强烈呼吁:请勿轻视胆囊结石!
如何预防胆石性肠梗阻的发生?
**1.重视胆结石,规范治疗:**如果体检发现有胆结石,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咨询医生评估风险。医生会根据结石大小、数量、胆囊功能、是否有并发症风险等因素,给出观察随访、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的建议。
**2.积极处理复发性胆囊炎:**一旦出现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烧(典型的胆绞痛或胆囊炎症状),尤其是反复发作或症状较重的,必须及时就医。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标准且有效的方式,及时切除病灶胆囊是避免各种并发症(包括胆石性肠梗阻)的最根本方法。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菜、水果、粗粮),保持大便通畅。足量饮水。
**4.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胆结石病史的人,定期(如每年)进行肝胆B超检查,了解结石和胆囊情况的变化。
**姜兵主任医师提醒:**胆囊结石,“小病”不治也可能闯出“大祸”。胆石性肠梗阻就是一颗被忽视的结石引发的严重连锁反应。了解其发生机制,认识到它的危险性,及时妥善地处理胆囊结石问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避免这种凶险并发症的关键。关爱身体,切勿讳疾忌医,让“石头”安分守己,健康才能畅通无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放射医学中心 陈姿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 陈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