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的地膜已经开始分解成‘麻布状’了,秋天翻地后俩月就能全没!”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玉米地里,种植大户庞太平扒开土壤,展示着可降解地膜的“消失”过程。这一幕背后,是我国可降解地膜从零星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的缩影——截至2025年,全国年覆膜面积已接近300万亩,覆盖20多个省份,玉米、马铃薯、水稻等20余种作物用上了这种“会消失的地膜”1 6 7。

政策“指挥棒”下的绿色扩张

从2018年国家标准GB/T 35795实施至今,可降解地膜推广已形成“国家试点+地方冲锋”的格局。农业农村部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推动技术产业化,2025年仅黑龙江一省就投入14万亩试点,内蒙古赤峰市更是拿出100元/亩的补贴,鼓励农户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传统塑料膜1 13 15。在政策激励下,地方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乌拉特前旗采取“集中连片+整村推进”,2025年推广10万亩可降解地膜,12家企业参与回收形成环保合力;福建建瓯市直接翻耕免回收,1.3万余亩农田实现“覆膜-降解-还田”闭环6 7 2。

补贴政策成了农户“定心丸”。呼和浩特沙尔沁镇农户花20元就能买到一亩可降解地膜,推广面积从2024年的1000亩飙升至2025年的2万亩;浙江示范基地通过财政补贴,让终端价格与传统地膜持平,农户接受度显著提升11 2。

技术创新:从“秸秆变绿膜”到“以竹代塑”

可降解地膜的核心魅力在于“环保不打折”。其以玉米淀粉基、PBAT聚合物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60-90天降解周期可控,玉米鲜穗产量能提升32.2%,马铃薯增产幅度最高达15.76%2 3 7。更亮眼的是“变废为宝”的技术突破:山西农业大学启用“秸秆聚乳酸地膜中试平台”,把农田废弃物秸秆转化为可降解地膜,保墒增温效果与传统地膜相当4 10;福建阳竹科技则玩起“以竹代塑”,用竹纤维边角料生产地膜,成本降至传统降解地膜的70%,在全国建了100多个示范基地12。

针对不同区域“定制化”成趋势。甘肃民乐县根据海拔差异调整配方,让马铃薯地膜降解误差控制在±7天;陕西耀州区用0.015mm加厚地膜配合农艺措施,杂草抑制率达78%2 3。液态地膜也崭露头角——陕西和美环保的甲壳素液态地膜,喷洒后24小时成膜,180天完全降解,还能改良土壤有机质14。

叫好难叫座?成本与认知仍是“拦路虎”

尽管前景广阔,可降解地膜推广仍面临“成长的烦恼”。最大痛点是成本:市场价2.41万-2.68万元/吨,是传统地膜的2倍,即便有补贴,部分农户仍觉得“不划算”3 3。其次是“匹配难题”:南方多雨地区地膜易提前降解,北方干旱区又可能“撑不到”作物成熟,目前缺乏针对不同作物的专用地膜3。

农户认知也需“补课”。不少人担心“降解快了影响保墒”,或觉得“看不见的地膜不靠谱”。乌拉特前旗通过田间培训、企业开放日等方式,让农户亲眼看到地膜分解过程,3年时间让推广面积从2万亩增至3.4万亩7 8。

未来:从“替代”到“超越”

业内专家指出,可降解地膜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替代传统地膜,而是成为“智慧农业”的一环。比如结合耐低温地膜、功能型控释膜,满足精细化种植需求;通过全链条标准建设(生产-使用-监测),让每一卷地膜都可追溯4 3。随着秸秆、竹纤维等低成本技术成熟,叠加政策持续加码,这场“白色污染”攻坚战正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相关政策文件:农业农村部《2025年度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