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三秋近
林钟九夏移
今天21点29分
我们迎来
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
大暑
正值一年中春夏与秋冬的交界处
也是阳气最盛、暑气最重的时节
荷花正艳,蛙声四起
万物在酷热中蓬勃生长
这是一年之中最为炽热的时刻
稻田飘香,瓜果成熟
蝉鸣嘹亮,蛙声起伏
生机勃勃的盛夏
孕育着作物的丰收
万物也在此时
用热情礼赞生命的美好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
古人认为草衰败和腐烂之后,生命的运化在继续,腐草变成萤火虫。真实情况是萤火虫在枯草上产卵,湿热的大暑时节卵化而出。
二候土润溽暑
溽暑,说的就是现在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大暑后,湿气浓重,不仅天气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湿气好像从地里冒出来的。
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过后,常在午后降下酣畅淋漓的大雨,可以稍稍缓解一些暑气。此时的雨既是解渴的雨,也是提升肥力的雨,天气也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花
茉莉
茉莉在百花中算不上惊艳,但它的花香却让人闻而不忘。茉莉花质朴、玲珑,虽然没有艳态惊群,但是玫瑰之甜郁、梅花之馨香、兰花之幽远、玉兰之清雅,莫不兼而有之。古时女子向来喜欢用花装饰发鬓,有的是因为花形美丽,有的是为了应时节之景,簪茉莉自然是为了借它的香气,“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为了长久地留住这沁人的芬芳,人们将它制成香料、精油等,还出现了茉莉花茶,让茶叶浸染上茉莉花香,从鼻尖一直香到舌尖。
紫薇
紫薇大致可分为四种花色,紫色、蓝紫色、红色和白色。它的花期很长,通常在6月到9月,故有“百日红”之称,诗人杨万里称赞它:“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常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紫薇花虽美,但它的树干常被作为逗趣的对象,当你用手去摸时,枝叶就会摇动,像是被人挠了痒痒,人们笑称它“痒痒树”。其实,这和它独特的外形有关。紫薇树的树干细直,从上到下几乎一般粗细,而由于枝条繁多,树冠较大,整棵树的重心位于上部,头重脚轻。它的树干对震动十分敏感,当有外力碰触时,枝叶就晃动起来。
大暑习俗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但人们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送“大暑船”
浙江台州等沿海一带,大暑节气里有送“大暑船”的习俗,其意是把当地传统文化中的“五圣”送出海。送“大暑船”当天热闹非凡,数十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行进在街道上,后面缓缓跟着祈福的人群。盛大的祈福仪式结束后,船由一两位资格老的船员驶出渔港,他们乘所带的小舢板返回,任凭“大暑船”随潮水漂向大海深处,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在大暑这一天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入伏之时,正值夏收初过,田里的农活少了,此时人已十分疲惫,应该好好休息和享受。农户家里一般都会用新面做馍馍,然后,喝羊肉汤、吃新面馍馍。
吃仙草
广东地区大暑的时候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是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药食两用。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民谚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之说。
大暑养生
冬病多夏治 防“情绪中暑”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黄帝内经》中有“冬病夏治”的记载,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气候变化往往会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等异常状态,这是“情绪中暑”引起的。为防“情绪中暑”,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调整自己的情绪。
清热解暑 多酸多甘
盛夏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食物养生当以清热解暑为宜,多酸多甘。而脾虚者宜坚持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清补原则,重视饮食调理。
宜食:苦瓜、黄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芦笋、鸭肉、菠萝、西瓜等。
忌食:肥肉、海鲜、辣椒、八角、芥末等。
大暑诗词赏析
《大暑》
宋·曾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清 永瑢竹溪消夏图轴(局部)
诗人曾几这首接地气的小诗通俗易懂,第一句就道出了每个人在暑热时节的心声,烈日炎炎的天气什么时候才能过去,连一点儿清凉的风都无处寻觅。阅读的书卷杂乱无章地扔在床上,然后躺在上面,享受过凉水的瓜果真是酣畅淋漓。因为天气太热,周围的森林、茅屋都是一片寂静。暑气像这样蒸腾时,更想着真的要更加珍惜时间。“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卧一席榻,切一角瓜,饮一杯茶,也许就是古人的空调、西瓜、WIFI吧。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明 蓝瑛松岩清夏图轴(局部)
诗人白居易的消暑方式,是靠端坐心静来完成的。“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是说,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子自有清风吹来。“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揭示了消暑的内在方式。外表的消暑只是一时的,唯有内心的平静,才能真正带来长久的清凉。而尾句“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说明了端坐心静消暑的效果。整首诗充满了禅意,白居易通过描述自己在院中静坐,以无杂物扰心、有清风拂面,以及保持内心平静来散热的方式,表达了在炎热夏季中保持平和心境、追求内心清凉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超脱。不妨试试白居易的这种消暑方式,来一次心灵的净化之旅。
▲清 高简江乡初夏图轴(局部)
古时候没有数据化的温度概念,气象记录中如何来描述天气炎热呢?宋代诗人梅尧臣这样写道:“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盛夏时节,真是热得无处逃避。柴能燃出火,汤能熬成膏。鸟都嫌弃自己的羽毛,兽也嫌弃自己的皮毛。
作家冯骥才在《苦夏》中说,最壮美,最热烈的,就是这苦夏。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盛夏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亦在于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苦夏不是无尽头的暑热折磨,而是顶着烈日的坚忍本身。夏热冬寒的鲜明四季,锤炼了我们的坚韧。那就让这有如烟花极尽盛放之美的大暑,以“最热”之势唤起我们“最坚韧”的品格吧!
来源: 人民日报、人民出版社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