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由伊蚊传播的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在全球多地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肆虐。这两种疾病虽由不同病毒引起基孔肯雅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却共享共同的“帮凶”——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感染后均可突发高热常达39-40℃、剧烈头痛、眼痛、肌肉和关节剧痛。登革热俗称“断骨热”,基孔肯雅热则可能导致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关节肿痛及皮疹。登革热重症,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可危及生命,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3.9亿登革热感染病例。在我国南方及部分气候适宜地区,传播媒介广泛存在,国际旅行频繁更增加了输入和本地传播的风险。面对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现状,每一位民众的主动预防行为,是切断传播链、保护自身和社区健康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线。
一、釜底抽薪:清除蚊虫孳生地,从源头扼杀
伊蚊的“摇篮”就在我们身边!它们偏好在小而清的积水中繁殖,而非大型水体。清除孳生地是防控的核心,且主要依靠每家每户的日常行动:
**“翻盆倒罐”行动:**每周彻底检查并清理家中、阳台、庭院及周边环境的所有可能积水的容器。重点包括:花盆托盘、闲置瓶罐、废旧轮胎、一次性餐盒、塑料袋、遮雨塑料布褶皱、竹筒树洞、甚至饮料瓶盖。务必做到:不用的倒扣或丢弃,有用的储水容器务必加盖密封或严密覆盖纱网。
**管理功能性积水:**水养植物富贵竹、万年青等每周至少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蚊卵可附着。庭院水缸、蓄水池等必须加盖。无法清除的积水如地下室集水井,可咨询专业人士使用安全的生物杀虫剂或在水面滴入少量食用植物油形成油膜窒息幼虫。
**社区共治:**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督促物业清理公共区域绿化带、屋顶、地下车库的积水。记住:一个被忽视的孳生地,就可能成为疫情爆发的起点。
二、筑牢屏障:严防叮咬,切断传播途径
在清除孳生地的同时,保护自己不被蚊子叮咬同样至关重要,尤其在伊蚊活跃的清晨(日出后1-2小时)和傍晚(日落前3-4小时):
**物理防护是基础:**在蚊虫活跃时段外出,尽量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确保家中门窗安装完好的纱窗、纱门,并随手关闭。睡觉时使用蚊帐特别是婴儿、孕妇和病人,蚊帐可浸泡或喷洒经认证的杀虫剂如拟除虫菊酯类增强效果。
**正确使用驱蚊剂:**在暴露的皮肤或衣物上涂抹/喷洒含有有效成分如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伊默宁IR3535或柠檬桉油OLE的驱蚊产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按推荐剂量和频率使用,特别是儿童使用时需遵循年龄限制和注意事项。
**辅助措施:**可使用电蚊拍、蚊香、电热蚊香液等辅助驱蚊杀蚊,但注意通风和安全。蚊香烟雾和电热蚊香液释放的化学物质主要作用于室内空间,户外活动仍需依靠驱蚊剂和衣物防护。
三、及时应对:识别症状与科学就医
了解疾病症状,及时识别和就医,对自身健康和防止疫情扩散都至关重要:
**警惕典型症状:**如果生活在流行区或发病前2周内有流行区旅行史,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
突发高热39-40℃;
剧烈头痛、眼后痛;
严重的肌肉痛、关节痛/肿胀,基孔肯雅热尤为突出;
皮疹,多在发热后3-7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疹;
恶心、呕吐。
**识别危险信号尤其登革热:**在发热后3-7天(体温可能下降时),若出现以下任何一项,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
需立即紧急就医:
严重腹痛或持续呕吐;
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呕血、黑便等出血现象;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
嗜睡、烦躁不安或意识模糊;
四肢湿冷、皮肤花斑,休克征兆。
**科学就医:**出现可疑症状,务必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详细告知医生近期的旅行史、居住地蚊虫情况及可能的接触史。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测如NS1抗原、抗体检测等。发病后5天内或退热前要特别注意防蚊隔离,避免被蚊虫叮咬而传染他人。遵医嘱休息、补充水分口服补液盐或洁净水,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退热止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四、结论与建议
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绝非仅仅是政府或医疗机构的责任,每一位民众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是社区健康网络的关键节点。通过持之以恒地“清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科学有效地“防叮咬”物理防护 正确使用驱蚊剂、以及及时准确地“识症状、早就医”特别是警惕重症信号,我们可以构筑起坚实的个人和家庭防护网。我们呼吁:将清除孳生地融入每周家庭清洁的固定环节;为家人尤其是儿童和老人准备并正确使用安全的驱蚊产品;学习并传播疾病核心知识,关注本地卫生部门的疫情提示和健康建议;出现症状不拖延、不轻视,及时就医并配合防蚊隔离。只有全民动员、户户参与、人人行动,从源头减少蚊虫,才能真正有效遏制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共同守护我们和家人的健康家园。
数据支撑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 (WHO):《登革热指南: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2009, 及其后续更新摘要/实况报道) 《基孔肯雅热实况报道》关于媒介控制(特别是伊蚊控制)的指导意见和报告。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hina CDC): 《登革热防治技术指南》 《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3.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旅行健康指南(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部分)。
来源: 科普医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