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是“世界预防溺水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于2021年4月28日通过决议,将每年的7月25日设为世界预防溺水日,旨在提醒全球人民增强预防溺水安全意识,严防溺水事故发生。


夏日在泳池边嬉戏,或在江河湖海旁散步时,突然看到有人溺水,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慌乱。但掌握正确的施救方法,普通人也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人物。下面,我们将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施救过程拆解成几个清晰步骤,让你在紧急时刻能冷静应对。


01


判断情况:确保自身安全


看到有人溺水,千万别直接跳下去!这是最常见的错误。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有效救助他人。溺水者往往因恐慌会死死抓住施救者,导致两人同时陷入危险。

正确的做法是先观察环境

1.水深:超过自己胸口的水域,非专业人员不要贸然下水;

2.水流:急流、漩涡区域要特别小心;

3.水底:有暗礁、水草等障碍物时需谨慎;

4.天气:雷雨、大风天气会增加救援难度。




02


呼叫支援:首选专业救援


发现溺水者后,第一件事是大声呼救:“救命啊!有人溺水了!”同时:

1.拨打119或120(即使不确定具体位置也要说清大致方位);

2.寻找附近是否有救生员、船只或其他会游泳的人;

3.如果在景区,立即通知工作人员。




03


非接触救:工具代替人身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工具救援,这些方法既能保持安全距离,又能为溺水者提供浮力支持:

1.救生圈/浮板:抛向溺水者时,要扔到其前方1-2米处,避免砸到头部;

2.长杆/树枝:让溺水者抓住一端,慢慢拖向岸边;

3.衣物结绳:将多件衣服打结连成长绳,抛给溺水者;

4.空水瓶:用袜子或衣服包住几个空水瓶,扎紧后抛出作为临时浮力装置。




04


下水救援:专业动作分解


如果必须下水,记住这些关键步骤:

1.入水方式:从背后接近溺水者,避免被抓住。采用“跨步式”入水,双脚先入水减少冲击;

2.接近技巧:游到溺水者后方约1米处,用一只手臂从腋下环抱其胸部;

3.拖带方法:采用“反蛙泳”姿势,用双腿保持浮力,一手划水一手拖人;

4.上岸技巧:将溺水者头部托出水面,从背后将其推上岸。




05


岸上急救:黄金4分钟抓紧


(一)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检查:

1.意识判断:轻拍肩膀大声问“你还好吗?”

2.呼吸检查:看胸廓起伏,听呼吸声,感觉气流;

3.脉搏检查:触摸颈动脉(喉结旁开两指处)。

(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措施:

1.有呼吸有意识:保暖,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

2.无呼吸有脉搏:进行人工呼吸(每5-6秒1次);

3.无呼吸无脉搏: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三)CPR操作方法:

1.胸外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叠,垂直下压5-6厘米,每分钟100-120次;

2.人工呼吸:抬头捏鼻,吹气1秒,观察胸廓起伏;

3.次数:30次按压+2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




06


后续处理:专业医疗难替


(一)即使溺水者恢复呼吸,也要:

1.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窒息;

2.用衣物保暖,避免低体温;

3.持续观察呼吸和意识状态;

4.尽快送医检查,溺水可能导致延迟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二)常见误区澄清:

1.“倒挂控水”:这是错误做法!会延误心肺复苏时机,还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窒息;

2.“会游泳就能救人”:专业救援需要特殊训练,普通游泳者很难应对溺水者的挣扎;

3.“小孩溺水会呼救”:实际很多儿童溺水是无声的,表现为目光呆滞、头发遮脸。



07


最后提醒:预防胜于救援


1.不要让孩子单独靠近水域;

2.饮酒后切勿游泳;

3.在陌生水域要穿救生衣;

4.学习基本游泳技能和急救知识。





记住:遇到溺水事件,冷静判断、科学施救、及时求助,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这些知识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但一旦需要,就是无价之宝。建议定期和家人朋友复习这些步骤,让救命知识成为本能反应。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