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超8000万吨PET塑料垃圾中,仅9%被有效回收。这种常用于饮料瓶、快递盒的材料,因分子结构稳定如“钢铁锁链”,自然降解需数百年。近年来,PET水解酶(PETase)被视为生物降解的“希望”,但传统酶工程如同“在十万个零件中盲猜哪个能优化机器”。如今,我国北京化工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综述指出,机器学习正让这一过程从“大海捞针”变为“精准导航”——通过算法预测酶突变位点,可将PET降解效率提升43倍,甚至实现“一周内51种PET废料全降解”。
传统酶工程:“试错法”耗时耗力
PET塑料的降解难题,根源在于其高度结晶的分子结构——如同紧密排列的“乐高积木”,天然酶难以“拆解”。2005年发现的TfH酶和2016年日本发现的IsPETase酶,虽能水解PET,但效率极低:IsPETase在30℃下分解一个饮料瓶需数月,且温度超过40℃就会“失活”。
为改造酶,科学家曾尝试两种方法:“定向进化”需构建上万种突变体,筛选耗时数月;“理性设计”则依赖对酶结构的深度理解,如同“凭图纸修手表”,但PETase的动态构象变化复杂,常“改对了零件却装错了位置”。例如,早期通过理性设计获得的IsPETase突变体,热稳定性仅提升9℃,活性提高14倍,仍无法满足工业需求。
机器学习“三招”破解困境
机器学习的介入,让酶工程有了“智能设计师”。研究团队总结出三大核心策略:
第一招:3D结构“CT扫描”
MutCompute模型如同“酶的X光机”,通过3D卷积神经网络分析1.9万个蛋白质结构,识别“不稳定热点”。例如,在ThermoPETase中,算法预测S121E、T140D等突变位点,如同“给酶的活性中心换上防滑鞋底”,使其在50℃下仍能稳定工作。最终诞生的FAST-PETase,可在一周内将51种未经处理的PET废料(如奶茶杯、快递泡沫)降解为90%以上的单体,效率是天然酶的14倍。
第二招:蛋白质“语言翻译”
Transformer模型将酶的氨基酸序列视为“句子”,通过15051条角质酶家族序列训练,预测最佳“单词组合”。例如,针对BhrPETase,AI从18个候选位点中选中H218S和F222I突变,如同“拓宽酶的活性口袋”,使PET分子更易进入反应位点。叠加GRAPE策略后生成的TurboPETase,在10小时内可降解300 g/L工业级PET废料,转化率接近100%,速度比IsPETase快43倍。
第三招:“从零造酶”
当天然酶“底子差”时,AI可从头设计全新序列。例如,提取角质酶的“催化三巨头”(丝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用ProteinMPNN算法生成全新蛋白质骨架。设计出的RsPETase虽仅34%序列与天然酶相似,却能在56℃下保持活性,降解效率媲美IsPETase。
从实验室到工厂:还需跨越“三道坎”
尽管进展显著,机器学习驱动的酶工程仍面临挑战。首先是“数据饥饿”——高质量酶突变数据不足,如同“用模糊的图纸造精密仪器”;其次,酶的动态构象难以预测,算法可能“优化了静态结构却忽略了运动时的关键变化”;最后,工业化成本高,目前AI设计的酶每克成本超千元,大规模生产仍需突破。
研究团队指出,未来需建立“酶-底物-环境”多维度数据库,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让AI不仅“看结构”还能“模拟运动”。按当前发展速度,预计5-10年内,AI设计的降解酶有望实现“塑料瓶→原料→新塑料瓶”的闭环回收,让“白色污染”变“城市矿山”。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