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欧洲多国气温持续突破40℃,铁路停运、学校停课、公共交通瘫痪的新闻屡见报端。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却同时存在:在德国,空调普及率仅为3%,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当中国空调品牌在欧洲市场销量激增时,德国人却依然坚持用湿毛巾降温、挤图书馆纳凉。这种“反空调”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与现实困境?

图源:Pixabay

空调为何在德国沦为“奢侈品”?

01****经济门槛:装得起也用不起

在德国,购买一台基础款空调需花费249欧元(约合2000元人民币),但安装费用可能高达1500欧元,甚至超过空调本身价格。柏林市民约翰曾计算:安装一台1.2千瓦的空调,总成本接近7000欧元(约合人民币5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税后月收入的2倍。更棘手的是使用成本——夏季每天开8小时空调,月电费可达112欧元,占税后月均收入的4%。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这相当于在酷暑中支付一笔“高温税”。

02****建筑壁垒:老房子的“空调禁令”

德国现存大量建于19世纪的老建筑,其厚达50厘米的石砌墙体和斜顶设计本为抵御寒冬而生,却在夏季变成“保温牢笼”。慕尼黑大学建筑系教授指出:“这些建筑的外墙承重结构无法支撑空调外机,若强行打孔安装,可能破坏历史建筑风貌。”在柏林米特区,居民申请安装空调需通过房东、物业管理委员会、市政厅三级审批,流程长达数月。租房者更面临困境:若未获房东书面同意,擅自安装空调可能面临违约赔偿。

03****文化观念:空调是“环境公敌”

在德国环保主义者的语境中,空调被贴上“高耗能”“加剧温室效应”的标签。欧盟《绿色协议》明确要求2030年建筑能耗较1990年下降55%,而空调普及可能使夏季用电峰值激增20%。柏林环保组织“未来气候”成员玛蒂尔德直言:“每个空调外机都是对碳中和目标的背叛。”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甚至衍生出“空调羞耻”——使用空调者可能被邻居视为不负责任的能源浪费者。

德国人的“无空调生存指南”

01****建筑智慧:被动房的“自然空调”

德国自1977年实施《能源节约条例》以来,新建建筑普遍采用“被动房”标准:通过50厘米厚的聚苯乙烯保温层、三层中空玻璃和热回收通风系统,实现冬暖夏凉。法兰克福某被动房社区实测显示,夏季室内温度比室外低8℃,且无需主动制冷。这种设计虽前期成本增加15%,但长期能耗降低90%,成为德国建筑业的“隐形空调”。

02****空间重构:城市里的“清凉地图”

当40℃热浪来袭,柏林市民会涌向施拉赫滕湖——这个距市中心30分钟地铁车程的天然湖,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岸边林荫道铺设了太阳能充电板和直饮水站。市政府推出的“清凉屋”计划更将教堂、博物馆等公共建筑改造为避暑中心,配备医疗站和免费酸梅汤。汉堡港则开放了废弃码头改造成的“城市海滩”,用海风和喷雾装置营造出26℃的微气候。

03****行为革命:从“忍耐”到“共处”

德国人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高温哲学”:中午12点至15点关闭百叶窗,用湿床单覆盖沙发,晚餐改吃冷餐。在巴伐利亚州,农民会收集地下水通过陶管循环降温;在黑森林地区,居民沿用中世纪“地窖纳凉”传统,将食物储存在地下3米的恒温空间。更有趣的是,德国铁路在热浪期间会为乘客发放印有避暑攻略的扇子,上面写着:“汗水是身体的空调,微笑是心灵的清风。”

图源:Pixabay

热浪下的观念裂变:空调是敌人还是救星?

01****极端天气的“现实教育”

2025年热浪导致德国37人死于中暑,其中12人为独居老人。斯图加特大学气候模型显示,若不采取措施,到2040年德国夏季40℃天数将增至每年25天。这种危机感正在动摇传统观念——巴伐利亚州农民协会首次呼吁政府补贴空调安装,柏林某养老院甚至为老人集体购买移动空调。

02****技术的“绿色突围”

德国企业正研发“太阳能空调”,通过屋顶光伏板直接驱动压缩机。博世集团推出的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100米恒温层实现零排放制冷,虽初期成本高达2万欧元,但政府提供40%补贴。这些创新试图在环保与舒适间寻找平衡点。

03****政策的“两难抉择”

欧盟《建筑能效指令》要求2030年所有建筑达到近零能耗标准,这似乎与空调普及矛盾。但德国环境部已悄悄调整政策:允许在被动房中安装高效空调,条件是搭配智能温控系统,在室外温度超过35℃时自动启动。这种“有条件的妥协”,折射出政策制定者的现实考量。

当传统遭遇气候危机

德国人的“无空调生活”,本质是一场持续百年的能源伦理实验。它既展现了人类适应自然的智慧,也暴露了文化惯性在面对气候危机时的脆弱。随着2025年热浪成为新常态,德国社会正在经历微妙转变:从嘲笑空调到接受补贴,从坚守传统到拥抱技术。这场变革提醒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既需要建筑的智慧、行为的调整,更需要突破文化舒适区的勇气。或许,真正的清凉不在于是否开空调,而在于人类能否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技术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普创作与传播学会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融媒体中心主任高级编辑 田军英

审核专家: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 张名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