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宝贵的农业科学遗产,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时”、掌握“时”、利用“时”的杰出代表。现今二十四节气的应用已不及以往,但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尤其是千百年来流传的农谚、民谣、民俗等都多与节气结合。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和生活方式,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深远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北纬30°~40°、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黄河中下游。24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表示冷热和四季的夏至、冬至与春分、秋分(“两至两分”)的四个主要节气。随后确定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四个主要节气。“两至两分”和“四立”恰好把一年分为8个基本相等的时段。《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载了完整的8个节气,而且还记载了许多关于温度、降水变化的内容,以及温度、降水变化所影响的自然物候现象,这些都成为以后的七十二候的“候应”。到汉代,二十四节气逐渐趋于完善,西汉《淮南子》一书(公元前137年)中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
地球绕太阳不停地运转着,给我们带来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将地球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一个回归年)等分出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设6个节气,相邻的两个节气间隔15天左右,反映四季冷暖、雨雪多少、日长物候等变化。二十四节气是构建精密的阴阳合历(农历)的核心支柱之一。传统农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以二十四节气为一年调和形成的阴阳历。早在春秋中叶,通过19个阴历年加7个闰月匹配19个阳历年的方法就已形成应用了。
现行日历为公历(也是一种阳历),一年通常为365天。二十四节气是按一个回归年为365.24219天设置,因此在现有公历上的日子相对固定。二十四节气从公历2月开始,结束于次年1月(见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一览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一览表
季节 | 月份 | 节气 | 日期 | 季节 | 月份 | 节气 | 日期 |
春 | 2月 | 立春 | 2~3日 | 夏 | 5月 | 立夏 | 5~6日 |
雨水 | 18~19日 | 小满 | 20~22日 | ||||
3月 | 惊蛰 | 5~6日 | 6月 | 芒种 | 5~6日 | ||
春分 | 20~21日 | 夏至 | 21~22日 | ||||
4月 | 清明 | 4~6日 | 7月 | 小暑 | 7~8日 | ||
谷雨 | 19~20日 | 大暑 | 22~23日 | ||||
秋 | 8月 | 立秋 | 6~9日 | 冬 | 11月 | 立冬 | 7~8日 |
处暑 | 22~24日 | 小雪 | 22~23日 | ||||
9月 | 白露 | 7~8日 | 12月 | 大雪 | 7~8日 | ||
秋分 | 22~24日 | 冬至 | 21~23日 | ||||
10月 | 寒露 | 7~9日 | 1月 | 小寒 | 5~6日 | ||
霜降 | 23~24日 | 大寒 | 19~21日 |
可以通过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来帮助记忆。
三、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生动展现了冷暖干湿变化的自然画卷,反映了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如春分、秋分意味着昼夜平分、气候适中;夏至、冬至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的到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见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含义
特性 | 节气 | 指示、预示或含义 |
温度 | 夏至、冬至 | 一年里最热、最冷的开始 |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 四季的开始 | |
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 一年中最热、最冷的时节 | |
处暑 | 气温由热变凉的转折点 | |
降水 | 雨水 | 雪转雨水 |
谷雨 | 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降水时期 | |
小雪、大雪 | 入冬、下雪 | |
温度和水汽 | 白露、寒露、霜降 | 气温下降、水汽还较多、结霜凝露 |
日长 | 春分、秋分 | 日照时间的增长、缩短变化 |
物候 |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 对温度、降水、农事的综合表达 |
四、日常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
农业生产。如:立春后开始春耕,谷雨前后播种,夏至前后进行夏收夏种,秋分前后进行秋收等。如:江南水乡的农谚“清明浸种,立夏插秧”,华南地区的农谚“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华北地区的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东北地区的农谚“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等。
民俗。如:春分日的竖蛋游戏,“立春吃春饼、清明吃青团、冬至吃饺子”的饮食文化,苏州立夏的“称人”习俗,岭南小暑的“食新”传统等。
养生。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宜养肝、夏季宜养心、秋季宜养肺、冬季宜养肾;夏至时的“冬病夏治”、大暑清热、霜降进补等。
物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的“立春三候”。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天文、气象、农业生产、健康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和应用,其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规律的理念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源: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