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酷暑难耐,45岁的快递员王师傅(化名)在炎阳下连饮三瓶冰镇可乐后,不幸骤然跌倒,胸骨后方剧痛,伴随恶心与呕吐。

虽然经过紧急救治保住了生命,但心肌已遭受到了无法逆转的损害——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近期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发生。

今日正值大暑,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气候正式来临。据统计,大暑期间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比春秋季节高出37%,65岁以上人群的风险更是倍增。高温潮湿的“桑拿天”使得心血管系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一科李志主任提醒:中青年人的血管斑块较为坚硬,一旦破裂形成的血栓更为巨大,而且他们往往忽视身体的预警信号,导致救治延误,实际上更加危险。

一、高温如何成为“心脏杀手”

当气温突破30℃时,医院接收的心梗患者激增40%!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1%,这一数据令人心惊。高温对心脏的摧残主要通过四大机制:

1、血液黏稠如粥

大量出汗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流速度减慢,血栓形成风险激增。这就像机油变稠的发动机,随时可能卡死。

2、心脏超负荷运转

皮肤血管扩张散热时,心率每分钟增加10--20次,心脏泵血负担几乎加倍。酷暑中的心脏如同持续高速奔跑的马拉松选手。

3、血管经历“冷热过山车”

从38℃的室外冲进20℃的空调房,血压瞬间波动20-30mmHg,极易撕裂血管斑块。血管在反复收缩扩张中变得脆弱不堪。

4、电解质紊乱埋隐患

汗液带走大量钾、镁等关键电解质,低钾状态可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研究发现,夏季心律失常患者血清钾普遍低于安全线。

二、这些致命时刻最易被忽视

1、冰饮暴击

室外38℃时猛灌4℃冰饮,冠脉痉挛风险增加2.7倍。冷刺激引发血管急剧收缩,犹如给心脏“急刹车”。

2、空调陷阱

出汗后冷风直吹,血压瞬间飙升20-30mmHg,血管从扩张到收缩就在一瞬间。

3、深夜危机

凌晨0-3点血液最黏稠,心梗风险增加40%。夏季睡眠不足更放大此风险。

4、厕所险情

用力排便时腹压骤升,心脏负荷瞬间翻倍,对冠心病患者尤为危险。

三、识别心梗的“非典型面具”

除典型的胸骨后压榨痛外,更多信号被误认为“小毛病”:

1、牙痛下颌痛:尤其左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疼痛。

2、左肩背放射痛:仿佛重物压迫感。

3、上腹痛伴冷汗:常被误认为胃病。

4、无预警的乏力:糖尿病患者可能仅此表现。

45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素者,出现上述症状需格外警惕。

四、构筑护心防线

1、避免运动后灌冰水:剧烈运动后喝冷饮可能引发血管痉挛,诱发心梗。

2、避免用甜饮料代水:每天2份含糖饮料,心血管风险增加21%。可尝试柠檬片或薄荷叶泡水。

3、避免出汗直吹空调:应先擦干汗液,在门口过渡5分钟再入空调房。

4、避免熬夜透支心脏:保证7小时睡眠,午睡≤30分钟最佳。

五、要做到的“护心事”

1、智慧补水:少量多次饮温水,每小时200-300ml。晨起睡前各一杯,稀释夜间黏稠血液。

2、红色护心饮食:西红柿、西瓜、红枣等红色食物富含抗氧化剂;苦瓜、冬瓜助清热。

3、温和运动:早晨或傍晚快走30分钟,身体发热即可。

4、情绪避暑:练太极、冥想或“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气7秒呼气8秒)。

5、心梗急救黄金2小时:牢记“躺松含呼按”五字诀。

躺:立即平躺不动,绝对卧床减少耗氧。

松:松开束缚,解开衣领腰带,开窗通风,有条件吸氧。

含:正确用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血压90/60mmHg者),5分钟可重复,最多3次。

呼:呼叫120,清晰告知地址、症状、发病时间,切勿自驾就医。

按:持续按压:若心跳停止,立即以100-120次/分频率胸外按压。

六、中医护心锦囊

生脉饮: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3g、荷叶5g,水煎代茶饮。

强心穴位: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12分钟缓解胸闷。

养生功法: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每日6遍。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一科李志主任提醒:高温不放过任何一条血管,提前补水、控温差、识信号、会急救,就能把致命心梗变“有惊无险”。心血管的夏天防线,就在每一次小口饮水、每一度空调调节、每一个症状警觉中悄然筑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心血管一科 易艳 李胜男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易艳 李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