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佛山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285例,均为轻症。当这些数字进入大众视野,基孔肯雅热,这个曾稍显陌生的疾病,瞬间成为关注焦点。
它究竟是怎样一种疾病?会带来哪些健康威胁?又该如何防范?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控科为您深度解析,带您看透基孔肯雅热的“真面目”。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是一种由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一词源于非洲坦桑尼亚的Kimakonde语,意为“弯曲着走路” 。这一名称生动地描绘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弯腰的姿态。1952年,基孔肯雅热在非洲首次被发现,自此之后,它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一、传播媒介:两种“危险”蚊子
传播基孔肯雅热的关键蚊子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适应稍冷环境,常活跃于温带,偏爱在洁净容器积水处孳生,白天咬人,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是活动高峰 ;埃及伊蚊主导热带地区传播,孳生环境类似,同样白天叮人。大家日常要留意家中积水,及时清理,减少蚊子滋生地。
二、传播途径:蚊子“致命合作”与其他可能
蚊子叮咬:伊蚊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经2-10天外潜伏期,会再传播病毒,且蚊可终生带毒。基孔肯雅热患者、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当天至7天有传染性,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宿主。
母婴传播:分娩时母亲若处于病毒血症期,可能母婴垂直传播,致新生儿脑炎等严重问题,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也需警惕。
三、地理分布:热带亚热带为主,有全球扩张趋势
基孔肯雅热分布和媒介伊蚊相关,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受病毒适应、蚊子扩张和社会因素影响,正全球扩张,大家切勿因常德地理位置,就忽视防范。
四、临床特征:发热、关节痛等,感染后获持久免疫
潜伏期1-12天,通常3-7天。典型表现为发热、关节痛/关节炎、皮疹,还可能有头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畏光、结膜充血/出血。
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7天,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多为游走性,可累及多关节,部分患者会有持续性关节疼痛,少数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不过,人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不用太担心重复感染。
五、诊断与治疗:依时期检测,对症支持为主
诊断:急性期(发病8天内)靠核酸检测,恢复期(发病8天后)靠血清学检测IgM、IgG抗体及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加。
治疗:目前无特效药物和针对性疫苗,临床以对症支持为主,比如用退烧药降高烧,止痛药缓解关节疼,同时要补水、多休息,帮助身体恢复。
六、基孔肯雅热VS登革热
七、预防关键:防蚊灭蚊两手抓
预防基孔肯雅热核心是防蚊子叮咬!日常从“防蚊”“灭蚊”入手:
防蚊:近期去过疫情发生地的人,加强个人和居家防蚊,用蚊帐、驱蚊液,穿长袖长裤,住纱门纱窗完好的房间。
灭蚊: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像花盆托盘、水桶、下水道等,不给蚊子滋生机会,户外也尽量避开蚊子多的草丛、树林等地 。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类似症状,及时就诊并主动报告旅居史、蚊虫叮咬史,早发现早处理。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了解这些知识,做好防蚊灭蚊,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控科愿和大家一起,守护健康生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 院感科 刘萍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 院感科 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