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预测如同在"撒哈拉沙漠找水滴"——英国M1高速公路2019年数据显示,事故样本仅占0.01%,99.99%为非事故数据。传统模型面临双重挑战:一是时间序列模型(如ARIMA)难以捕捉速度波动、车距等动态特征的时空关联;二是深度学习模型(如LSTM)在"数据荒漠"中易陷入"过拟合陷阱",将噪声误判为事故信号。
"30分钟是黄金干预窗口。"研究团队指出,现有模型要么预警时间太短(如5分钟内难以采取措施),要么准确率不足60%。例如,某路段突发速度方差增大(车辆忽快忽慢),传统模型可能因数据稀疏而忽略这一危险信号,导致事故发生后才触发警报。
"双引擎"模型创新:时间预测+空间识别协同发力
TGRCN模型构建了"时间序列预测器+空间特征提取器"的双引擎架构。第一引擎TSGRNN(时间序列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如同"交通状态预报员",基于过去30分钟的速度、车距、流量等5项动态数据,预测下一时段的交通状态。它通过径向基函数捕捉速度方差的细微变化——就像气象雷达追踪台风眼的风速波动,提前锁定潜在风险源。
第二引擎WCNN(二项加权卷积神经网络)则扮演"事故特征识别员"角色。针对数据不平衡难题,它给稀缺的事故样本赋予更高权重,迫使模型在训练中"重点学习"事故模式。同时,通过卷积层将时间序列数据转化为"交通状态图像",提取空间关联特征——例如,某路段车距突然缩小伴随速度骤增,这些特征组合会被标记为高风险。
"传统模型像单眼望远镜,而TGRCN是双筒望远镜。"团队解释,TSGRNN捕捉时间维度的动态趋势,WCNN识别空间维度的风险特征,两者协同将事故预测从"盲人摸象"升级为"精准定位"。
实测验证:M1高速数据准确率超现有模型40%
在英国M1高速公路2019年数据集(含244起事故、197万条交通数据)的测试中,TGRCN表现亮眼:北行方向成功预测78.1%的事故和80.2%的非事故事件,南行方向对应准确率为75.3%和81.6%。对比当前主流的STGCN模型(时空图卷积网络),事故预测准确率提升超40%。
更关键的是,模型通过ICAV-LIME解释工具揭示:速度方差(车辆速度波动程度)是事故第一诱因,其次是平均速度、车距。例如,当速度方差超过60 km/h²时,事故风险骤增3倍——这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了明确的干预靶点,如动态限速、车道管控。
未来展望: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
目前,TGRCN模型已在英国M1高速部分路段试点,交通管理部门可通过实时数据输入,获取未来30分钟的事故概率热力图。团队计划下一步整合天气、光照等环境因素,并优化模型对极端案例(如连环追尾)的识别能力。
"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交通安全范式的转变。"论文通讯作者Bowen Cai表示,该模型为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系统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未来或可嵌入车载系统,实现"车-路-云"协同预警。
专家指出,TGRCN模型在数据利用率、实时性上的优势,为破解"小概率高影响"事件预测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在航空安全、工业预警等领域推广应用。
来源: 工程管理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