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阿姨近期因其他疾病住院,腹部CT意外发现结肠末端有可疑占位,医生高度怀疑“癌变”,建议立即做结肠镜检查。这结果让阿姨想起9年前在湖南旺旺医院做肠镜时,就查出乙状结肠有息肉,医生明确建议她住院进行内镜下切除。然而,当时因故耽搁,她竟将此事完全遗忘!

阿姨及家人马上联系湖南旺旺医院内镜中心,查看既往肠镜检查结果,经查询阿姨曾经于2016年7月行无痛结肠镜检查,内镜诊断:1.乙状结肠息肉(已取病检,待结果)2.直肠毛细血管扩张症 建议:追踪病检结果;住院在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

为明确诊断,医生立即为阿姨安排了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乙状结肠有两枚息肉,其中一枚直径达3.0厘米!经对比,这正是9年前发现的那颗息肉。内镜医师告诉家属:“非常幸运,虽然息肉长得很大,但目前仍有机会在内镜下彻底切除。”

征得家属同意后,内镜医师当天上午即为阿姨实施了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切除术(EMR),成功将两枚息肉,特别是那枚3.0cm的巨大息肉完整切除。

▲乙状结肠息肉,大小约3.0cm

▲乙状结肠息肉切除后

▲息肉切除后创面用钛夹封闭

息肉送检后病检结果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中度非典型增生)提示为早期癌变;切缘阴性,提示内镜下手术治疗成功,无须外科手术,随诊复查即可。

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仅表示肉眼外观,不表示组织学含义。只有经过组织学检查,才能证实息肉的性质及临床意义。其发病率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有关,年龄越大者发病率越高。

二、结肠息肉有症状吗?

多数结肠息肉无明显症状,多在结肠镜检查时发现,少数临床表现为便血以及肠道多种症状,如腹痛、腹胀及黏液便等。

三、结肠息肉是怎样癌变的?

根据息肉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容易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则可能发生癌变。

腺瘤的发展通常遵循“小腺瘤——大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浸润性癌”这条途径。一般认为,腺瘤性息肉癌变可发生在5年以内,但平均为5——15年,且多发性腺瘤癌变危险性更大。

四、如何预防结肠息肉癌变?

通过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并处理,越早发现并切除异常组织,就能越有效阻止“癌”的发生和发展。而随着内镜微创手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息肉和早癌都可以在内镜下治疗,以最大程度的保持内脏器官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五、结肠镜检查多久检查一次比较合适?

结肠镜检查的频率取决于个人健康状况、年龄、家族史和既往检查结果。普通人群(无特殊风险)建议从45岁开始首次筛查,若结果正常,可隔5年一次;高风险人群(结直肠癌家族史、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史、长期吸烟/酗酒等)建议每1-3年复查一次,或遵医嘱。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旺旺医院 消化内镜中心 邓敏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旺旺医院 消化内镜中心 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