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不想上学了。”
这句话像盆冷水,瞬间浇透了多少父母的心?作业拖拉、成绩下滑、甚至逃课、拒学… 当孩子关上学习这扇门,门后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这不是简单的“懒”或“叛逆”,而是心理学上讲的 “学习动机系统”受损了就像一辆车,发动机(动力)出了问题,光靠推(强迫),能走多远?

(一) 深层“病灶”:孩子的“心火”为何黯淡?

  1. “意义感”迷失:“学这个有什么用?”
  • 专业视角: 缺乏内在动机。学习被简化为分数、排名,失去了与个人兴趣、未来憧憬的连接。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温度”和“价值”。
  • 接地气说: 孩子心里那盏“为啥要学”的灯,灭了。看不到光亮,自然迈不动腿。
  1. “胜任感”崩塌:“我怎么学都学不好!”
  • 专业视角: 经历了习得性无助。反复挫败,形成“我天生不行”的固化思维,彻底丧失信心。
  • 接地气说: 就像爬山,总在半山腰摔下来,谁还愿意再爬?孩子心里认定自己是“失败者”了。
  1. “归属感”缺失:“没人懂我,也没人在乎我累不累。”
  • 专业视角: 亲子关系紧张、校园人际困扰(如被孤立、欺凌)、家庭变故等,消耗了巨大的心理能量。情绪脑(杏仁核)长期处于“警报”状态,理智脑(前额叶)根本没法好好学习。
  • 接地气说: 心被“家事”或“人际”的石头压着,哪还有力气装知识?
  1. “过度消耗”:身心拉响了警报!
  • 专业视角: 长期高压、睡眠不足、情绪压抑,导致慢性压力反应,身体和大脑处于疲惫的“战斗或逃跑”模式,学习成了“威胁源”。
  • 接地气说: 孩子整个人都“蔫”了,身体和心理都在喊“停!我撑不住了!” 厌学是身体本能的自我保护。

(二) 老祖宗的智慧:给“心火”添柴,而非泼水

我们常说“修身齐家”,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整个家庭系统状态的“晴雨表”。传统文化讲 “观其所以,察其所由”(《论语》)—— 要看清行为背后的原因。

  • “堵不如疏”(大禹治水): 强压、责骂(堵洪水)只会让情绪淤积更严重。理解、接纳、沟通(疏导河道)才是根本。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 “因材施教”(孔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材”。放下“别人家孩子”的尺子,找到属于他的闪光点和节奏。
  • “修身养性”: 孩子需要学习“调心”的方法。这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养心性、立志向的过程。帮孩子找到学习的“道”(意义),而不仅是“术”(技巧)。

(三) 父母能做的“五步添柴法”:

  1. 按下暂停键,先“听”后“说”:
  • 别急着讲道理、给方案。真诚地问:“孩子,你心里一定很难受/很累吧?能跟爸爸妈妈说说吗?” 像中医“望闻问切”,先诊断,后开方。
  1. 拆掉“成绩”的紧箍咒,找回“人”:
  • 明确告诉孩子:“你的价值,远大于一张试卷的分数。我们爱你,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独一无二。” 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这是安全感和勇气的基石。
  1. 一起寻找“星星之火”:
  • 帮孩子回忆:“有没有哪门课/哪个瞬间,你曾觉得有点意思?哪怕一点点?” 或者在学习之外,他擅长什么、热爱什么?从这些“火种”出发,重建信心和兴趣。
  1. “化整为零”,降低门槛:
  • 别指望孩子立刻“满血复活”。把大目标切成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小目标。 比如“今天能安静地在书桌前坐10分钟就好”,“弄懂一道题就是胜利”。积累微小的成功体验。
  1. 构建“支持网”:寻求专业同盟:
  • 如果孩子状态持续低落,伴有明显情绪问题(如长时间低落、易怒、失眠、自伤念头等),请务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这不是“家丑”,而是对孩子最负责的爱。专业的介入如同“引水”,能更精准地滋养干涸的心田。

最后的话:

厌学,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不是对父母的“宣战书”。它提醒我们:孩子的内心世界,需要被真正“看见”和“滋养”。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一团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 用理解代替指责,用支持代替强迫,用耐心静待“心火”重燃。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信任、被支持,当学习与他的生命意义产生连接,那股源自内心的力量,终将引领他穿越迷茫,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作者:一个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心理咨询师,陪你点亮心灯,照见成长)

文中图片来源:豆包AI生成

来源: 郭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