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腿好疼!”——相信很多家长都曾在夜晚或睡前听到孩子这样的哭诉。看着孩子抱着小腿或大腿喊疼,却又找不到明显的红肿或外伤,家长常常既心疼又困惑。这时,一个熟悉的说法就会浮现在脑海:“哦,这是生长痛,说明孩子在长个子呢!”
“生长痛”确实存在,但名字有点“误导”
首先“生长痛”是真实存在的医学现象,它通常指发生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尤其3岁-12岁多见)的一种良性、反复发作的肢体疼痛,最常见于小腿、大腿后侧或膝盖后方,有时也会出现在手臂,但是它的名字“生长痛”其实并不等于骨头在生长时产生的疼痛,它更准确地应该理解为一种发生在儿童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的、良性的肢体疼痛综合征。
如何识别典型的“生长痛”?
典型的“生长痛”有一些显著特征,可以帮助家长初步判断:
1.“昼伏夜出”: 疼痛最常发生在傍晚、夜间或入睡后。白天孩子可能活蹦乱跳,完全没事,到了晚上就开始喊疼,甚至疼醒。
2.“来去如风”: 疼痛通常是间歇性发作的,每次发作可能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很少持续一整天。这次疼过了,下次可能隔几天甚至几周才再出现。
3.“查无实据”: 疼痛部位没有红肿、发热、压痛、活动受限等异常表现。家长轻轻按摩或者热敷一下,孩子往往就感觉好多了,甚至又能安然入睡。
4.“位置固定”: 疼痛多发生在双下肢,特别是小腿肌肉、大腿前侧肌肉、膝盖后方或腘窝,较少出现在关节部位本身。
5.“活力依旧”: 疼痛虽然让孩子难受,但不影响白天的正常活动。孩子第二天醒来,通常又能跑能跳,和平时一样。
这些“骨痛”不是生长痛,需及时就医!
“生长痛”是一个排除性诊断,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识别那些不是生长痛的危险信号。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请务必及时带孩子去看儿科或儿童骨科:
1.持续性疼痛:疼痛持续一整天,甚至越来越重。
2.特定部位疼痛:疼痛总是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点(如某个关节、某块骨头),而不是肌肉区域。
3.伴随红肿热痛:疼痛部位出现明显的红肿、发热、触痛。
4.活动受限:孩子因为疼痛不愿意走路、跛行、拒绝活动某个关节。
5.全身症状:疼痛同时伴有发烧、皮疹、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关节肿胀等。
6.白天也疼:疼痛在白天活动时尤其明显或加重。
7.单侧疼痛或不对称:疼痛只发生在一侧肢体,或者两侧疼痛程度明显不同。
8.外伤史:近期有跌倒、碰撞等受伤经历后的疼痛。
9.影响生长发育:孩子身高体重增长明显落后于同龄人。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