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持续时间在30天到40天之间波动。然而今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这一天入伏,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末伏从这一天开始。所以今年中伏只有10天,整个三伏天共计30天 ,打破了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虽说时长较“长三伏”少了10天,但暑热的威力可一点也不会打折。此时人体易被“暑湿”侵袭,常出现乏力、没胃口、腹胀等不适。那三伏天要怎么吃,才能清热解暑呢?

性寒味苦,清热解毒之王!
含苦味素与维生素C,能缓解燥热、促进食欲。脾胃虚寒者建议焯水后炒食,搭配鸡蛋可中和寒性。
利水消肿高手!
含水量96%,富含钾元素,可解暑利尿,改善水肿。煮汤时保留冬瓜皮(如冬瓜薏米汤),祛湿效果更佳。
通络养颜的凉性食材。
性凉味甘,含皂苷与粘液质,可清热通络、润泽肌肤。丝瓜豆腐汤是伏天经典搭配。
肠道清道夫。
通便利湿,改善湿热型腹胀腹泻。紫红苋含铁丰富,蒜炒苋菜适合老年人补血。
生津健胃的酸味食材。
番茄红素与维生素C协同抗氧化,凉拌或煮汤可生津止渴。
脾胃守护者。
化湿不燥烈,煮粥(白扁豆30g+粳米60g)可调和脾胃。
湿气克星。
配赤小豆煮水或粥,加速湿气排出。寒性体质者建议炒制后使用。
解暑经典。
煮汤至碧绿色(不超过10分钟),保留清热效力。搭配薄荷叶增强解暑效果。
平补脾肺。
黏蛋白保护胃黏膜,蒸食或煮粥(山药莲子粥)缓解脾虚腹泻。
以上食材不知道怎么吃?可以尝试这几个夏日养生食谱!但具体搭配要根据个人体质调整哦~
周一 | 祛湿粥 | 薏米30g 赤小豆20g 粳米50g | 利尿排湿 |
周二 | 解暑汤 | 冬瓜200g 薏米30g 排骨 | 清热消肿 |
周三 | 凉拌菜 | 苦瓜/黄瓜丝 木瓜 醋、蒜末 | 开胃杀菌 |
周四 | 三豆饮 | 绿豆20g 赤小豆20g 黑豆20g 煮水 | 解暑健脾补肾 |
周五 | 酸梅汤 | 乌梅 山楂 甘草 煮水 | 改善食欲不振 |
要热食:热茶、热汤粥促进排汗散热
要酸味:醋、柠檬、山楂刺激消化液分泌
要辛香:蒜、葱杀菌防肠疾,紫苏解鱼蟹寒
三伏食疗的本质是顺应“暑湿”特性,用食材的偏性调和身体失衡。伏天养生不在于避热,而在于善用自然之力转化内环境。坚持清淡饮食、巧选当季食材,便能以食为药,安然度夏。
审核专家:李传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马骏、应芙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立搜,舟山市中医院
来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