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10岁的姐姐小美和8岁的弟弟小帅双双因为突然高热不退,一天腹泻10余次,黄绿色稀糊便中夹杂着果冻样粘液和鲜红血水,且精神萎靡。家长急送医至儿童医院时,已明显脱水,后经医护团队抢救、治疗后方才脱险。

在完善大便培养等相关检查后,消化内科医师给出了诊断:**沙门菌肠炎。据报道,**沙门氏菌每年导致全球约1亿人腹泻,约20万人死亡。这种凶险的肠道传染病正在夏季悄然肆虐,类似姐弟俩的患儿近期明显增多。小美和小帅为什么会感染上沙门氏菌呢?经医生详细问诊,高度怀疑是因为姐弟两吃了冰箱刚刚拿出来的烧仙草。

夏日来临,

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多,

冷饮、烧烤、生鲜美食纷纷登场——

但稍不注意,

“病从口入”

就可能让沙门氏菌溜进胃肠道,

引起胃肠道感染!

今天,小编邀请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林捷主治医师为大家介绍该怎么预防沙门菌。

妇幼健康科普

为何夏季成为沙门菌的“狩猎季”?

医生介绍,沙门菌肠炎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夏季高发但全年可流行。沙门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其生存能力令人震惊:**在粪便、土壤和水中存活5个月至2年,冰箱冷藏环境下可潜伏3-4个月,20℃以上环境迅速繁殖,35~37℃的体温环境是它的最爱,而夏季高温潮湿更助长了其传播。

“病从口入”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沙门菌通过污染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尤其偏爱蛋类、鲜奶、生肉及冷链食品。冰箱中的生鸡蛋、冰饮、切开的西瓜等,都可能成为“细菌炸弹”。像小美、小帅姐弟两就很有可能是因为刚从冰箱拿出来就食用的烧仙草。

婴幼儿为何成为主要攻击目标?

医生解释,由于婴幼儿胃肠道屏障较薄弱、免疫系统未成熟,**5岁以下儿童,尤其1岁内婴儿是沙门菌肠炎的高危人群,最近我院短短一周多时间,收治了6例小宝宝感染沙门氏菌的。**更危险的是,沙门菌不满足于停留在肠道,它可穿透肠粘膜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脑膜炎等全身感染。林医生特别提醒:“年龄越小,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越高,新生儿感染甚至可能持续数周至数月。

识别危险信号:这些症状需立即就医?

**医生说,沙门菌感染后潜伏期通常12-48小时,起病急骤,家长们要注意识别。它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频繁腹泻、粘液脓血便、呕吐、腹痛、脱水等。

**出现以下危重征兆需紧急送医:**1.大便带血或呈血水样;2.持续呕吐无法进食;3.尿量减少、皮肤干燥(脱水表现);4.精神萎靡或嗜睡;5.高热不退。

治疗关键:科学应对不恐慌

医生介绍,沙门菌感染在临床上治疗一般是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科学饮食;预防及纠正脱水;给予肠粘膜保护剂、锌剂、益生菌辅助支持治疗等。

**在家庭护理方面,家长们需要做好这三点:**1.补液优先:每次稀便后补充适当液体,口服补液盐最佳;2.继续喂养:母乳照常,幼儿可吃稀饭、面条等易消化食物;3.隔离消毒:处理粪便后彻底洗手,餐具煮沸消毒:

防大于治:如何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最后,医生提醒家长,预防沙门氏菌感染,防大于治。家长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1.食材彻底加热:**鸡蛋煮至蛋黄凝固,肉类无血丝。面对沙门菌,热杀菌是最有效武器:100℃下瞬时灭活,70℃下5分钟杀灭,65℃下15-20分钟杀灭。孕妇、儿童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尽量吃全熟食物。

**2.勤洗手:**饭前、烹饪前后、便后、倒垃圾后、给宝宝换尿布后、接触动物后,都需要使用洗手液采用正确的方法洗手。

**3.生熟严格分开:**处理食物的砧板、菜刀要分开生熟使用,砧板用过要洗干净,砧板碰过“生”区的在清洗干净之前不接触“熟”区。

**4.冰箱科学管理:**冰箱冷藏温度设置4℃以下。小儿胃肠娇嫩,冷藏水果最好不要直接食用,拿出放常温后再给小儿食用。不吃隔顿的食物,冰箱放过的熟食和剩菜不要给孩子吃。

5.高危食物黑名单:“鲜嫩”的溏心蛋、未严格消毒的生牛奶及菌乳制品、三分熟牛排,冰箱中的生鸡蛋、冰饮、切开的西瓜等,这些可能正把孩子的健康置于险境。

6.婴儿家长要注意:母乳喂养前,妈妈要勤洗手,保持乳头清洁;配方奶喂养前需严格消毒;辅食应现做现吃;定期清洁婴儿接触的物品。

预防沙门菌肠炎,从生活细节做起!随着气温攀升,沙门菌正在冰箱角落、蛋壳表面、生肉汁液中虎视眈眈。勤洗手、煮熟食、分生熟,及时识别危险信号,科学应对不恐慌,医护同心,共同守护孩子肠道健康。

来源: 泉州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