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神经内科护士,我经常碰到溶栓后患者及一些家属提出疑惑:“为什么在急诊做了CT,溶栓后又要做磁共振,24小时后还要再做CT?这一系列检查是否真的必要?
脑卒中也是我们常说的“中风”,由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致使大脑局部血液供应受阻,进而引发神经功能损害。它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这两种看似相似的疾病,在治疗上完全相反。
为什么首选CT检查?
当疑似脑卒中患者被送入急诊室,头颅CT平扫永远是第一项影像检查。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黄金时间窗”只有短短的4.5小时,CT检查仅需几分钟便可完成,能第一时间排除脑出血,而MRI通常需要20分钟-30分钟甚至更长,需要患者更高的配合度,因此医师会首选CT检查排除脑出血,以尽快启动溶栓治疗。
为什么溶栓后需要做头颅磁共振检查(MRI)?
患者在完成溶栓治疗之后,往往需要进一步做磁共振检查,有人会疑惑:“为什么还要做更贵的MRI检查?”
磁共振相较CT检查,它能够更清晰显示脑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大小,对于确定脑梗死的具体位置、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至关重要。血管磁共振检查还能显示脑部血管分布和血液供应状态,能够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总的来说,磁共振检查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有助于医生更精准地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规划。
溶栓24小时后为什么还需要影像学检查?
在经历急诊CT和溶栓后MRI两轮检查,当医生建议在溶栓24小时后再做一次CT或磁共振时,家属的困惑常达到顶点:“已经做了两次检查,为什么还要再做?”要知道溶栓治疗并非完美无缺,它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出血”,虽然使用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其后果可能是致命的。24小时这个时间点也并非随意选定,有研究表明,溶栓后出血转化多发生在用药后的24小时-36小时,溶栓后24小时复查CT或磁共振判断是否出血转化,也是医师是否给予抗板或抗凝药物的重要依据。
在这几项检查之后,个别患者可能还会被要求做脑血管造影、增强磁共振等其他检查来进一步明确病因,每一步检查都是为了让诊断变得更加清晰,让治疗变得更加精准。
当患者经历脑卒中时,请理解每一次影像检查都不是随意安排,他们都是卒中救治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从表面看,多次影像检查增加了单次住院费用,但长远看,精准的诊断避免了误治和并发症,减少了无效医疗支出。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我们共同的目标不仅是挽救生命,更是守护一个有质量的生命。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