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诊室里,李老爹一脸不情愿地被儿子小李“押”了进来。小李告诉医生:“我爸最近‘胖’了不少,但胖得不对劲!爬两层楼就喘得厉害,可他非说自己是吃多了,不肯来医院。”医生检查后揪出了真凶——心功能减退导致水钠潴留(体内水分和盐分异常滞留)。经过针对性治疗,李老爹的“虚胖”消退了,体重明显下降,爬楼梯也不再气喘吁吁。

守护好家中老人的健康,体重管理堪称一大“法宝”。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体重绝不仅仅是数字,它是反映营养状况、慢性病控制效果、甚至预警潜在疾病(如心衰、水肿、肿瘤、消化问题)的敏感“晴雨表”。高龄老人身体机能衰退,疾病信号往往不典型,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就成了居家健康管理的关键一环。

“老来瘦”好还是“胖是福”?卫健委新标准给出答案

老人到底是瘦点好还是胖点好?传统的“千金难买老来瘦”或“胖是福气”都有误区。根据2025年7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标准》,实足年龄≥80岁的高龄老人,BMI(身体质量指数)的适宜范围是22.0至26.9,这比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普通成人健康范围(18.5~24.9)略高。

具体体重参考范围:

身高1.5米:49.5公斤~60.5公斤。

身高1.6米:56.3公斤~68.9公斤。

身高1.7米:63.6公斤~77.7公斤。

身高1.8米:71.3公斤~87.2公斤。

结论很明确:高龄老人,微胖更健康!

每月两次体重:捕捉健康警报的黄金频率

《标准》特别强调:高龄老人每年至少测一次身高,每月至少测两次体重。为什么是“两次”?

及时捕捉“有意义的变化”: 每月两次(大约每两周一次)的间隔,能在体重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间隔过长延误诊治。

双向预警:

短期内不明原因下降 (>1kg-2kg): 可能是肿瘤、甲亢、慢性感染、抑郁或营养不良的信号。张阿姨对此深有感悟。她的母亲因为半年内体重明显下降,到医院检查发现已是胃癌晚期,她一直懊恼于没有重视母亲的主诉,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所以阿姨对自身体重非常关注。近一月来,张阿姨发现自己的体重也轻了3kg,她非常害怕,马上到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是甲亢引起的,现正在接受规范治疗。阿姨说,多亏了母亲当年的主治医生告诉她,最便宜的预防方案是监测体重。

短期内快速增加 (>1kg-2kg): 极可能提示水肿,常见于心衰恶化、肾病、低蛋白血症等导致的液体潴留。比如这次李老爹的“虚胖”。

兼顾急缓:每月两次这个频率既能发现像水肿、感染这样的急性变化,也能追踪像营养不良、隐匿性肿瘤等缓慢进展的趋势。短于一个月可能遗漏渐进性问题,长于两周则可能错过急性预警的黄金时间。

如何测准?关键在“稳”和“细”

人体体重受饮食、衣物、排泄影响,日波动可达1kg-2kg。要获得可靠数据,卫健委建议:

1.固定时间:清晨起床后、空腹、排空膀胱后进行测量。

2.固定穿着:尽量穿轻薄相似的衣物(如睡衣)。

3.固定工具:使用同一台精度较高的电子秤,放在坚硬平整的地面。

4.连续记录:务必记录每次测量的日期、时间和具体数值(精确到0.1kg),纸质记录或电子健康档案均可。连续记录是发现趋势的关键!

守护暮年健康,从读懂体重“密码”开始

在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2岁的今天,体重秤上那细微的0.1kg变化,实则是高龄老人健康的“摩尔斯电码”。每月两次规范、精准的体重测量,就像为生命安装了一部24小时健康雷达,它虽不能阻止衰老,却能在疾病萌芽时拉响警报。当千万家庭养成这个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健康习惯,便是对“老吾老”最科学、最深情的守护。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俞月婷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