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表示,可口可乐公司已同意在美国使用真正的蔗糖生产可乐。
**但可口可乐公司随后回应美媒称,并未承诺做出改变。**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感谢特朗普总统对我们标志性品牌可口可乐的热情。我们将很快分享更多有关可口可乐产品系列中创新产品的细节。”
不过,百事可乐公司却接过话茬。据路透社报道,17日,百事可乐公司称若消费者有需求,其百事等饮料产品将使用蔗糖。该公司还将对畅销零食品牌进行改革。
**你是否发现,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饮料,配料表上的“糖”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或许是某款经典汽水的配方调整,又或者是你钟爱的饮料推出了“无糖”或“低糖”版本。
从曾经的蔗糖,到饱受争议的果葡糖浆,再到如今大行其道的各类代糖,每一次糖分的变化,背后都交织着各种考量。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丝甜味,揭开饮料世界里这场“糖色风云”的幕后故事。
蔗糖:
甜蜜“旧梦”与失落的王冠
在人类漫长的饮食文化中,蔗糖无疑是“甜味”最正统的代名词。从甘蔗或甜菜中提取的这种白色结晶,以其纯正的甜感和令人愉悦的风味,统治了人类味觉数个世纪,被誉为“白色的金子”。在现代食品工业,尤其是饮料行业中,蔗糖也曾是无可争议的王者。
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脱水缩合而成的,这种结构使得它的甜味释放得非常纯净、直接,没有多余的杂味或后味,这是它成为“黄金标准”的核心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饮料配料表上的“白砂糖”或“蔗糖”,是品质和经典风味的保证。然而,这顶甜蜜的王冠,却在20世纪后半叶开始松动。
蔗糖地位的动摇,主要源于两大挑战:成本与健康。
首先是成本压力。**蔗糖的生产受制于农业,其价格与甘蔗、甜菜的种植收成及国际贸易政策息息相关,波动较大。**此次特朗普关于可口可乐配方的言论一经报道,立即在市场上引起反响。7月17日,国际糖期货市场收盘走高,纽约交易所原糖期货主力合约上涨了0.18美分(1.09%),收盘价格达到每磅16.74美分。伦敦市场的白糖期货也呈现上涨趋势,主力合约上涨了550点(1.15%),报收为每吨484美元。
对于饮料这种产量巨大、利润率敏感的快消品而言,主要原料的成本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食品制造商们一直在寻找更稳定、更廉价的甜味来源。
其次,也是致命的冲击,来自全球性的健康警示。**20世纪末以来,随着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过量摄入添加糖被认为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发布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明确建议,将成人和儿童的“游离糖”(包括食品和饮料中添加的单糖和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摄入量降至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并最好能进一步降至5%以下(约25克/天)[1]。
“减糖”从营养学界的呼吁,逐渐演变成全球公共卫生政策的共识,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糖税”等政策,直接从经济上向高糖饮料施压。在这样的背景下,曾经的“甜蜜之王”蔗糖,因其高热量和健康风险,逐渐从配料表的前排退后,甚至消失。饮料厂商们被迫踏上了寻找替代品的征程。
果葡糖浆:
成本与效率催生的“甜蜜新贵”
正当饮料巨头们为蔗糖的成本与健康问题头疼时,一种源自玉米的液体甜味剂——果葡糖浆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迅速成为饮料工业的“甜蜜新贵”。
果葡糖浆的发明堪称食品工业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其原料是价格低廉且供应极为稳定的玉米。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将玉米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再利用葡萄糖异构酶将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为甜度更高的果糖。
根据果糖含量的不同,常见的果葡糖浆有HFCS-42(含42%果糖)和HFCS-55(含55%果糖)等几种规格。其中,HFCS-55的甜度与蔗糖相当,由于玉米是美国的主产作物,享有高额补贴,这使得以玉米为原料的产品成本远低于蔗糖。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历史数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果葡糖浆的价格通常比蔗糖低10%-30%,这对于用糖量巨大的软饮料行业而言,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成本节约[2]。
可口可乐最初的经典配方中,蔗糖是唯一的甜味来源。这一传统延续近百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市场掀起一场静默的“甜味革命”,北美市场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主流软饮料,纷纷用果葡糖浆全面取代了蔗糖。这一转变,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尽管果葡糖浆已成为多数地区可口可乐的主流选择,但墨西哥、英国、澳大利亚等市场仍坚守蔗糖配方,**这一“固执”不仅造就了独特的味觉记忆,更催生出别样的消费现象——美国“可乐迷”对墨西哥进口的蔗糖版可乐情有独钟,称其风味独具一格,这款装在玻璃瓶中的经典配方甚至被冠上“墨西哥可乐”的标签,时常以“怀旧限量版”的身份亮相,在部分黑市中身价翻倍,单瓶售价高达3美元,成为味觉执念催生的消费符号。
一些食品科学家的研究称,两种甜味剂的风味差异暗藏玄机:果糖玉米糖浆的甜味如“闪电突袭”,峰值来得迅猛,能快速放大饮料中水果与香料的层次感;而蔗糖的甜味则似“绵长乐章”,覆盖更宽泛的味觉区间,余韵更持久。具体到可乐中,前者带来的是味蕾被瞬间击中的甜,后者则是缓缓铺展、久久不散的甘。
然而,这位“新贵”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充满了争议。最大的争议点在于:果葡糖浆是否比蔗糖更不健康?
但随着医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了果葡糖浆的另一面。我们身体所有的组织和细胞都会参与葡萄糖的代谢,但是果糖的主要代谢场所是在肝脏。假如长期摄入过多的果糖,营养就会以脂肪酸的形式堆积在肝内,时间久了就会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导致肝硬化乃至肝癌。
而恰恰就是随着美国消费果葡糖浆激增的同一时期,其国内的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也大幅增加。所以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妖魔化”果葡糖浆的言论,有人声称“果葡糖浆是食品工业界继反式脂肪酸之后,危害人类的第二个‘伟大发明’”,更有人把果葡糖浆称为“比白糖和酒精更可怕的健康杀手”……
**许多关于流行病学的调查都显示,长期大量地摄入果葡糖浆,确实有害健康。但问题并不出在果葡糖浆这种化学物质,而是与摄入糖过多有关。**尽管有很多研究者试图证明,果葡糖浆的“游离态”葡萄糖和果糖要比“结合态”的蔗糖危害更大,但直到今天尚没有实验结果能够支持这个观点。换句话说,过多摄入果葡糖浆的危害性不比其他糖类大,只要吃多了糖就会引起发胖和疾病。所以关键是“戒糖”,而不是“戒什么糖”。
代糖的“第三条道路”:
健康叙事下的味觉变化
在蔗糖和果葡糖浆的“健康问题”下,饮料行业急需一条既能满足消费者对甜味的渴望,又能规避健康风险的“第三条道路”。于是,代糖应运而生,开启了一场全新的味觉变化。
**代糖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能够提供甜味,但热量极低或不含热量。**根据来源和性质,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1.人工高倍甜味剂
这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代糖,其特点是甜度极高(通常是蔗糖的数百倍),因此添加量极小,产生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
糖精:最早发现的人工甜味剂,历史悠久,曾因安全性研究而引发争议,但后经各国权威机构重新评估,认定在规定剂量内使用是安全的。
阿斯巴甜:由氨基酸构成,甜味比较纯正,但对热和酸不稳定,不适用于烘焙。关于其安全性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但至今全球超过90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批准其使用。
三氯蔗糖:以蔗糖为原料制成,甜度高达蔗糖的600倍,且稳定性好,应用广泛。
这些人工甜味剂的出现,催生了第一代“健怡”(Diet)和“零度”(Zero)饮料,它们成功地为消费者提供了“无负担的甜蜜”,开辟了巨大的市场。
2.天然甜味剂
随着消费者对“天然”“植物提取”“清洁标签”的追求日益高涨,源自天然植物的甜味剂成为市场的宠儿。
甜菊糖苷:提取自“甜叶菊”植物的叶子,甜度是蔗糖的200-300倍,不含热量。早期的甜菊糖苷产品带有明显的苦涩后味,但随着提取和纯化技术的进步,新一代产品的风味已大为改善。
罗汉果甜苷:提取自中国广西特产水果罗汉果,甜度同样是蔗糖的数百倍,风味纯净,带有淡淡的果香,近年来在高端健康饮品中备受青睐。
天然甜味剂的崛起,完美契合了当下健康消费的主流叙事,让“无糖”饮料摆脱了“化学合成”的标签。
3.糖醇
糖醇是一类从碳水化合物中提取的甜味剂,如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它们的甜度通常低于蔗糖,但含有少量热量(赤藓糖醇几乎为零)。糖醇的优势在于其口感和质构,它们能提供类似蔗糖的“分量感”和清凉感,因此常被用来改善无糖饮料单薄的口感。
**在实际应用中,饮料厂商往往会采用复配方案,例如将一种高倍甜味剂(如三氯蔗糖或甜菊糖)与一种糖醇(如赤藓糖醇)结合使用,以模拟出最接近蔗糖的完整风味和口感体验。**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市场研究公司英敏特(Mintel)的报告曾指出,复合甜味剂的使用已成为行业创新的主流趋势,旨在创造出“无缝”的减糖体验[4] 。
无数品牌推出“0糖0卡0脂”产品,代糖已经从一个边缘化的选项,变为了饮料货架上的绝对主角。
从蔗糖的一统天下,到果葡糖浆的经济替代,再到代糖家族的百花齐放,饮料中“糖”的变迁史,是工业效率、消费心理与健康科学三方博弈的生动写照。
未来,这场甜蜜的战争仍将继续。科学家们在寻找更完美、更天然、风味更无瑕的下一代替代品;消费者们则在琳琅满目的选择中,用钱包投票,定义着未来的甜味趋势。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读懂这小小一瓶饮料背后的“糖色风云”,或许能帮助我们在这个甜蜜又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做出更明智、更健康的选择。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Sugar and Sweeteners Outlook.
[3]蔡雯雯,李铎.果糖的吸收代谢以及与健康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6,42(03):265-272.
[4]英敏特.2025全球食品与饮料趋势:中国篇
**资料参考:**央视新闻客户端、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万物杂志微信公众号等
撰文:记者 段大卫
编辑:段大卫
来源: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