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天天喝红枣粥,咋贫血还没好?”“家里人说鱼虾是发物,我这病只能喝白粥养着……”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和病房,这类饮食疑问很常见。
血液病患者的饮食调理,自古就是中医“扶正祛邪”的重要环节,但不少人却因认知偏差,让“好心食疗”变成了康复路上的阻碍。血液内科王航主任教您走出饮食误区,用“药食同源”的智慧助力康复。
误区一:盲目追捧“补血圣品”,违背“辨证施补”原则
中医讲“血者,水谷之精也”,补血需先健脾,让脾胃能“化生气血”。但很多人觉得红枣、阿胶、红糖是“补血万能药”,甚至替代规范治疗,这其实犯了“一刀切”的错。
从中医角度看,缺铁性贫血多属“血虚”“脾虚”,此时更需“血肉有情之品”——像红肉(牛肉、羊肉)、动物肝脏、血制品(鸭血、猪血),这些在中医里被认为能“补精益血”,其性温平,易被脾胃运化,更贴合“以形补形”的思路。而红枣、红糖虽有一定温补作用,但性偏滋腻,脾胃虚弱者过量食用,反而会“碍脾”,影响气血生成,且其补血之力远不及前者,更不能替代药物。
正确做法是:遵医嘱用药,再根据体质搭配食疗,比如脾虚者可在红肉中加少量生姜、山药健脾,让补而不滞。
误区二:谈“发物”色变,陷入“过度忌口”的偏颇
中医所说的“发物”,多指易诱发旧病或加重病情的食物,但并非绝对禁忌,需结合体质、病情“辨证看待”。很多患者因担心“发物”,把鱼、虾、牛肉等都拒之门外,长期只吃白粥、面条,这其实违背了“气血生化有源”的原则。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血液病患者康复的关键是“扶正”,而优质蛋白(鱼、蛋、瘦肉等)正是“培补正气”的基础。比如鱼肉性平,能“补气血、益脾胃”;牛肉性温,可“补脾胃、益气血”,只要不对其过敏,都是很好的“扶正”食材。
过度忌口会导致“气血不足”,免疫力下降,反而让病邪有机可乘。当然,若有出血倾向(如中医所说“血热妄行”),需避开辛辣、坚硬食物(如油炸食品、带刺的鱼),以防“伤络动血”。
误区三:轻视“饮食卫生”,忘了“防微杜渐”的古训
中医强调“治未病”,对血液病患者来说,“防感染”就是重要的“未病先防”。化疗、移植后的患者,中医多认为“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此时若食用隔夜菜、未洗净的果蔬或生食(如生鱼片、溏心蛋),就像给“外邪”开了方便之门,易引发“外感”“食积”,干扰治疗。
这类患者的饮食,中医更讲究“洁净、温热、易消化”,比如果蔬需洗净烫过,肉类务必煮熟煮透,避免“生冷伤脾”“秽浊犯胃”,这正是“顾护脾胃、固护正气”的体现。
专家提醒
血液内科王航主任提醒:血液病患者的饮食,既不能盲目“大补”,也不能过度“忌口”,关键是根据自身情况(如脾虚、血热、正气亏虚等)调整:脾胃弱的少吃滋腻,出血多的避开辛辣,免疫力差的严守卫生。记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均衡才是“气血充盈”的根本。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 刘海燕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