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酷热天气,特别是三伏天的风险显著增加。

高发原因

1.脱水导致血液高凝状态。高温环境下人体出汗量增加,若水分补充不足,会引发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黏稠,减缓血流速度,促进血栓形成并堵塞脑血管。

2.血压剧烈波动的诱发作用。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引发血压暂时下降,而部分人群(如心血管病患者、降压药使用者)会出现血压反弹性升高或波动,增加脑血管破裂或斑块脱落风险。

3.心脏负担加重的间接影响。散热需求导致心率加快,皮肤血流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尤其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会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升高脑梗概率。

4.电解质紊乱的潜在危害。大量出汗伴随钠、钾等电解质丢失,严重紊乱(如低钠血症)可干扰神经与心脏功能,成为脑梗死诱因。

5.应激反应的神经调控异常。高温不适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直接增加脑血管事件风险。

6.室内外温差的血管刺激。空调使用不当造成的温差悬殊,导致血管频繁急剧收缩舒张,诱发脑血管功能异常。

高危人群

1.65岁以上老年人。

2.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患者(尤其是房颤患者),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

3.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特别是肥胖、长期吸烟、酗酒者。

4.长时间在户外高温环境工作或活动者。

预防策略

1.科学饮水与补水。

饮水原则:定时定量,避免口渴才补水,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大量出汗时补充低糖/无糖电解质饮料或口服补液盐。

饮品选择:首选白开水、矿泉水,适量饮用淡茶水。限制含糖饮料、酒精饮料、浓咖啡。

2.合理降温与温差调控。

空调温度设定27-28°C,室内外温差≤7-8°C,避免冷风直吹头颈背部。户外活动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缩短户外停留时间,及时转移至阴凉处。

物理降温方式:采用温水擦浴/淋浴,穿戴浅色宽松透气衣物,使用遮阳装备。

3.清淡均衡的饮食调节。

食物选择:增加新鲜蔬果摄入(补充水分、维生素及抗氧化剂),保证优质蛋白(鱼禽蛋奶豆制品)。

饮食禁忌: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避免油腻辛辣食物。用餐规律:定时定量,避免空腹过久或暴饮暴食。

4.适度运动与作息管理。

高温时段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降低强度与时长。运动后切勿立即冲冷水澡。

睡眠保障:营造凉爽安静的睡眠环境,保持规律作息。

5.有基础疾病患者坚持遵循医嘱用药,勿擅自增减药量、停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并记录。

6.纠正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量,建议戒酒。

紧急应对

突发头晕、行走不稳、视物模糊/重影/视力丧失(单眼为主)、一侧面部下垂麻木、微笑不对称、一侧手臂无力麻木、说话含糊、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应紧急拨120电话,同时患者平躺,头部偏向一侧。

(注:刘剑琴系江永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郑赞朴系首批中国老年健康达人、原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瑶医药分会常务理事)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刘剑琴 郑赞朴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刘剑琴 郑赞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