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等电梯时,听到一位奶奶正按住十来岁的孙子说:“刚吃完饭别跳,小心得阑尾炎!” 我一听,这场景太熟悉了——小时候,我刚放下碗就想往外跑,外婆一边拽住我一边说:“饭后不能跑,小心得阑尾炎。” 这句叮嘱,几乎成了全国统一的 “饭后紧箍咒”。
可真相是,阑尾炎和饭后跑跳并不沾亲带故。
把肚子想成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阑尾就是河边上的 “死胡同”,也就小拇指那么长。它发炎,是因为这死胡同被堵住了:有时是干硬的粪石卡成了 “门栓”;有时是细菌在里面扎堆分泌毒素;还有时是感冒、闹肚子之后,阑尾里的淋巴肿起来,把出口堵住了。堵的时间一长,分泌物排不出去,压力越来越大,阑尾壁就被撑得又红又肿,这就成了阑尾炎,严重时还会化脓,甚至穿孔。
那饭后蹦蹦跳跳会怎样?胃里刚装满食物,正需要大量血液来帮忙“搅拌”磨碎”,这时候突然剧烈运动,血液被分流到四肢和肌肉的血管,胃动力下降,食物在胃里翻江倒海,于是,胃痉挛、肠绞痛就一起找上门。疼的位置恰好靠近右下腹,和早期阑尾炎的 “闷痛” 很像,老一辈就自然而然把两件事画上了等号。
所以,长辈的“饭后别乱跑”是一句被误读的好意——重点不是防阑尾炎,而是让胃踏实工作。在饭后半小时内,可以缓慢散步、洗碗、收拾房间等,让食物先 “沉一沉,稳一稳”,等胃把第一波“粗加工”做完,再去跑步、跳绳、打篮球,既不会胃下垂,也不会肚子疼。
与其担心饭后运动,不如牢记阑尾炎真正的 “预警信号”:
1.特征性腹痛:一开始肚脐周围隐隐作痛,就像有根绳子在拉着,过几个小时挪到右下腹,痛感越来越剧烈。
2.伴随症状:恶心、想吐、发热,有的还会有腹泻或便秘。
3.按压测试:用手按右下腹,一松手反而更疼(反跳痛)。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要及时去医院挂急诊。阑尾炎可不能拖,一旦穿孔,麻烦就大了!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